高中地理课堂讨论活动诊断研究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1.2.1 国内现状 | 第13-18页 |
1.2.2 国外现状 | 第18-20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20-21页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1-22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1-2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2-2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2. 高中地理课堂讨论活动诊断理论概述 | 第25-29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27页 |
2.1.1 课堂讨论 | 第25-26页 |
2.1.2 课堂讨论活动 | 第26页 |
2.1.3 高中地理课堂讨论活动 | 第26页 |
2.1.4 高中地理课堂讨论活动诊断 | 第26-27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7-28页 |
2.2.1 建构主义学习论 | 第27页 |
2.2.2 地理活动教学论 | 第27页 |
2.2.3 教育病理学理论 | 第27-28页 |
2.2.4 教育测量学理论 | 第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高中地理课堂讨论活动诊断量表构建 | 第29-46页 |
3.1 诊断指标的架构 | 第29-34页 |
3.1.1 基本原则 | 第29-30页 |
3.1.2 指标遴选 | 第30-32页 |
3.1.3 量表初建 | 第32-34页 |
3.2 诊断指标的确权 | 第34-42页 |
3.2.1 指标得分 | 第34-37页 |
3.2.2 熵值确权 | 第37-40页 |
3.2.3 量表确立 | 第40-42页 |
3.3 诊断量表的检验 | 第42-45页 |
3.3.1 检验方法 | 第43页 |
3.3.2 检验对象 | 第43页 |
3.3.3 检验结果 | 第43-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4. 基于诊断量表的高中地理课堂讨论活动诊断 | 第46-63页 |
4.1 课堂诊断对象的选取 | 第46-48页 |
4.1.1 教师对象选取 | 第46-47页 |
4.1.2 课堂对象选取 | 第47-48页 |
4.2 课堂诊断方法的确定 | 第48页 |
4.2.1 教师同行诊断 | 第48页 |
4.2.2 教师自我诊断 | 第48页 |
4.3 课堂诊断过程的简介 | 第48-49页 |
4.3.1 课堂诊断流程 | 第49页 |
4.3.2 诊断注意事项 | 第49页 |
4.4 诊断结果的统计分析 | 第49-61页 |
4.4.1 整体统计分析 | 第49-52页 |
4.4.2 局部统计分析 | 第52-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5. 基于诊断结果的高中地理课堂讨论改进策略 | 第63-74页 |
5.1 注重学情分析 | 第63-64页 |
5.2 改变课程理念 | 第64-66页 |
5.3 认清讨论价值 | 第66-67页 |
5.4 课前充分准备 | 第67-69页 |
5.5 把握认知逻辑 | 第69-70页 |
5.6 加强课堂引导 | 第70-72页 |
5.7 开展多元评价 | 第72-73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6. 总结 | 第74-76页 |
6.1 基本结论 | 第74页 |
6.2 存在不足 | 第74-75页 |
6.3 前景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附录 | 第79-82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