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可食用膜简介和分类 | 第10-19页 |
1.2.1 可食用膜简介 | 第10-11页 |
1.2.2 可食用膜的分类 | 第11-15页 |
1.2.3 可食性抗菌膜 | 第15-19页 |
1.3 辣椒素的功能简介 | 第19-20页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 第21-26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21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2.3.1 纯海藻酸钠膜的制备方法 | 第22页 |
2.3.2 海藻酸钠/普鲁兰多糖复合膜的制备方法 | 第22页 |
2.3.3 海藻酸钠/普鲁兰多糖/辣椒素共混膜的制备方法 | 第22-23页 |
2.4 实验用测试仪器和测试方法 | 第23-26页 |
2.4.1 FT-IR光谱 | 第23页 |
2.4.2 扫描电镜(SEM) | 第23页 |
2.4.3 UV-Vis光谱 | 第23页 |
2.4.4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3页 |
2.4.5 透光率测试 | 第23页 |
2.4.6 接触角测试 | 第23-24页 |
2.4.7 膜厚(FilmThickness,FT) | 第24页 |
2.4.8 水蒸气透过系数(WVP) | 第24页 |
2.4.9 水溶性 | 第24-25页 |
2.4.10 膜中水分含量(MC)测定 | 第25页 |
2.4.11 拉伸强度和最大断裂伸长率 | 第25页 |
2.4.12 抑菌性能 | 第25页 |
2.4.13 新鲜水果切片保鲜实验 | 第25-26页 |
第3章 海藻酸钠/普鲁兰多糖复合膜最佳成膜工艺 | 第26-36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可食用复合膜的成膜工艺 | 第26-32页 |
3.2.1 可食用复合膜的的制备方法 | 第26页 |
3.2.2 铺膜基板对可食用膜的影响 | 第26-27页 |
3.2.3 海藻酸钠浓度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4 海藻酸钠与普鲁兰多糖比例对膜性能的影响 | 第28-30页 |
3.2.5 甘油含量对复合膜的性能影响 | 第30-31页 |
3.2.6 干燥温度对共混膜的性能影响 | 第31-32页 |
3.3 正交实验 | 第32-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海藻酸钠/普鲁兰多糖/辣椒素可食用共混膜的性能研究 | 第36-45页 |
4.1 引言 | 第36页 |
4.2 海藻酸钠/普鲁兰多糖/辣椒素共混膜的制备 | 第36-37页 |
4.3 海藻酸钠/普鲁兰多糖/辣椒素共混膜的性能研究 | 第37-43页 |
4.3.1 不同浓度辣椒素对可食用共混膜厚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4.3.2 不同浓度辣椒素对可食用共混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8页 |
4.3.3 不同浓度辣椒素对可食用共混膜水溶性以及含水量的的影响 | 第38-40页 |
4.3.4 不同浓度辣椒素对共混膜WVP的影响 | 第40页 |
4.3.5 不同浓度辣椒素对共混膜亲疏水性能的影响 | 第40-41页 |
4.3.6 海藻酸钠/普鲁兰多糖/辣椒素共混膜的紫外吸收光谱表征 | 第41-42页 |
4.3.7 海藻酸钠/普鲁兰多糖/辣椒素共混膜的抑菌性能研究 | 第42-43页 |
4.3.8 海藻酸钠/普鲁兰多糖/辣椒素共混膜的水果保鲜实验 | 第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5章 海藻酸钠/普鲁兰多糖/辣椒素共混膜的相容性研究 | 第45-52页 |
5.1 共混膜的透光率分析 | 第45-46页 |
5.2 共混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46-48页 |
5.3 共混膜的扫描电镜和能量弥散X-射线光谱(EDXS)分析 | 第48-50页 |
5.4 共混膜的XRD谱图分析 | 第50-5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