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9页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研究背景 | 第10页 |
2.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研究内容 | 第11页 |
2.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2.技术路线 | 第16页 |
(四)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1.情境认知理论 | 第16-17页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7页 |
3.认知学习理论 | 第17-19页 |
一、GoogleEarth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 第19-24页 |
(一)GoogleEarth简介 | 第19页 |
(二)GoogleEarth应用于地理教学的独特优势 | 第19-22页 |
1.直观性 | 第19-21页 |
2.交互性 | 第21页 |
3.共享性 | 第21-22页 |
(三)GoogleEarth应用于地理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第22-24页 |
1.GoogleEarth软件特点 | 第22-23页 |
2.中学的硬件设施逐渐完善 | 第23-24页 |
二、GoogleEarth应用于地理教学的课例分析 | 第24-33页 |
(一)GoogleEarth辅助地理教学的内容 | 第25-27页 |
(二)GoogleEarth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方式 | 第27-30页 |
1.以讲授—演示模式为主 | 第27-28页 |
2.常用功能以显示功能为主 | 第28-29页 |
3.与其他教学媒体结合使用 | 第29-30页 |
(三)GoogleEarth在地理教学应用中的作用与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1.GoogleEarth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 第30-31页 |
2.GoogleEarth在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三、基于GoogleEarth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设计 | 第33-61页 |
(一)设计依据 | 第33-38页 |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 第33页 |
2.高中地理教材 | 第33-35页 |
3.学生的学习情况 | 第35-36页 |
4.GoogleEarth的功能 | 第36-38页 |
(二)设计步骤 | 第38-43页 |
1.选择教学内容 | 第38-39页 |
2.背景分析 | 第39页 |
3.收集数据 | 第39-40页 |
4.创建地理数据库 | 第40-43页 |
5.调试与修改 | 第43页 |
(三)GoogleEarth应用于高中地理必修1的教学案例 | 第43-61页 |
1.昼夜交替与时差 | 第43-46页 |
2.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 第46-48页 |
3.等高线与地形 | 第48-50页 |
4.“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 第50-54页 |
5.“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 | 第54-59页 |
6.案例评析 | 第59-61页 |
四、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附录1:谷歌地球应用于地理教学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录像分析 | 第66-75页 |
附录2:谷歌地球应用于地理教学的期刊论文分析 | 第7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