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目录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超声波对橙汁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1.1 超声波对橙汁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13-14页 |
1.1.1.1 pH、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 | 第13页 |
1.1.1.2 浊度 | 第13页 |
1.1.1.3 色度值 | 第13-14页 |
1.1.1.4 褐变指数 | 第14页 |
1.1.2 超声波对橙汁生物活性成分的影响 | 第14-15页 |
1.1.2.1 抗坏血酸 | 第14页 |
1.1.2.2 类胡萝卜素 | 第14-15页 |
1.1.2.3 酚类物质 | 第15页 |
1.1.3 超声波对感官品质的影响 | 第15页 |
1.1.4 超声波对酶的作用 | 第15页 |
1.1.5 超声波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 | 第15-16页 |
1.2 橙汁主要芳香物质和加工对其影响 | 第16-19页 |
1.2.1 热加工对橙汁芳香物质的影响 | 第17-18页 |
1.2.2 非热加工对橙汁芳香物质的影响 | 第18页 |
1.2.3 超声波对芳香物质的影响机理研究 | 第18-19页 |
1.2.3.1 超声波对非酶化学反应的影响 | 第18-19页 |
1.2.3.2 超声波对酶催化的生物合成的作用 | 第19页 |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9-21页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超声处理对挥发性芳香物质影响 | 第21-32页 |
2.1 前言 | 第21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2.2.1 材料与仪器 | 第21页 |
2.2.2 样品准备 | 第21-22页 |
2.2.3 超声处理 | 第22页 |
2.2.4 固相微萃取(SPME)及GC-MS分析 | 第22页 |
2.2.5 数据处理 | 第2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2-30页 |
2.3.1 超声温度对芳香物质的影响 | 第22-25页 |
2.3.2 超声强度对芳香物质的影响 | 第25-28页 |
2.3.3 超声时间对芳香物质的影响 | 第28-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超声处理对鲜榨橙汁感官品质、理化性质和活性成分的影响 | 第32-50页 |
3.1 前言 | 第32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3.2.1 材料与仪器 | 第32页 |
3.2.2 样品准备 | 第32页 |
3.2.3 超声处理 | 第32-33页 |
3.2.4 感官评定方法 | 第33页 |
3.2.5 理化指标测定 | 第33-34页 |
3.2.5.1 pH、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 | 第33页 |
3.2.5.2 浊度 | 第33-34页 |
3.2.5.3 褐变指数 | 第34页 |
3.2.5.4 色差值 | 第34页 |
3.2.6 抗环血酸 | 第34页 |
3.2.7 总酚和总黄酮 | 第34-35页 |
3.2.8 数据处理 | 第3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8页 |
3.3.1 感官评定结果 | 第35-36页 |
3.3.2 pH、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 | 第36-37页 |
3.3.3 浊度 | 第37-39页 |
3.3.4 褐变指数 | 第39-41页 |
3.3.5 色差值 | 第41-43页 |
3.3.6 抗坏血酸 | 第43-44页 |
3.3.7 总酚和总黄酮 | 第44-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超声处理对橙汁特征香气物质的作用 | 第50-58页 |
4.1 前言 | 第50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0-52页 |
4.2.1 材料与仪器 | 第50-51页 |
4.2.2 试验方法 | 第51页 |
4.2.2.1 模拟橙汁溶液的配制 | 第51页 |
4.2.2.2 超声处理 | 第51页 |
4.2.2.3 固相微萃取(SPME)及GC-MS分析 | 第51页 |
4.2.2.4 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 第51页 |
4.2.3 数据处理 | 第51-5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2-57页 |
4.3.1 柠檬烯、芳樟醇和香芹酮在不同超声温度处理模拟溶液中的含量变化 | 第52页 |
4.3.2 柠檬烯、芳樟醇和香芹酮在不同超声强度处理模拟溶液中的含量变化 | 第52-53页 |
4.3.3 柠檬烯、芳樟醇和香芹酮在不同超声时间处理模拟溶液中的含量变化 | 第53-54页 |
4.3.4 变化机理初探 | 第54-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5.1 结论 | 第58-59页 |
5.2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
在校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6页 |
在校期间的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