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一) 个人兴趣与家乡民族情怀 | 第11页 |
(二) 出于少数民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与关注 | 第11页 |
(三) 对祭祀歌舞的认识 | 第11-12页 |
(四) 对社会教育传承的反思 | 第12-13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一) 关于傩戏的研究 | 第13-14页 |
(二) 有关穿青人傩戏的研究 | 第14页 |
(三) 有关民族宗教祭祀歌舞的教育人类学研究 | 第14页 |
(四) 对社会教育传承的研究 | 第14-15页 |
(五) 现有研究的特点和趋势 | 第15页 |
三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四 研究理论 | 第16-18页 |
(一) 文化自觉理论 | 第16-17页 |
(二) 需要层次理论 | 第17-18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一) 文献法 | 第18-19页 |
(二) 田野调查法 | 第19-21页 |
第一章 纳雍县穿青人傩戏概述 | 第21-43页 |
一 田野点概况 | 第22-25页 |
(一) 自然环境 | 第22-23页 |
(二) 历史沿革 | 第23-24页 |
(三) 民族风情 | 第24页 |
(四) 资源状况 | 第24页 |
(五) 特色产业 | 第24-25页 |
二 穿青人傩戏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 第25-27页 |
(一) 穿青人傩戏的起源 | 第25-26页 |
(二) 穿青人傩戏的发展历程 | 第26-27页 |
三 纳雍县穿青人傩戏的分类 | 第27-28页 |
(一)儿童傩戏 | 第27-28页 |
(二) 青年傩戏 | 第28页 |
(三) 老人傩戏 | 第28页 |
四 纳雍县穿青人傩戏的表演过程 | 第28-43页 |
(一) “挂案子” | 第29-30页 |
(二) 起坛 | 第30-31页 |
(三) 庆坛 | 第31-41页 |
(四) 收坛、安神 | 第41-43页 |
第二章 纳雍县穿青人傩戏的特性及社会教育传承的功能 | 第43-60页 |
一 纳雍县穿青人傩戏的特性 | 第43-47页 |
(一) 戏种的原始性 | 第43-44页 |
(二) 傩戏的宗教性 | 第44-45页 |
(三) 信仰的独特性 | 第45页 |
(四) 面具的特别性 | 第45-46页 |
(五) 仪式的特色性 | 第46-47页 |
二 纳雍县穿青人傩戏社会教育传承的功能 | 第47-60页 |
(一) 教育功能 | 第47-53页 |
(二) 艺术功能 | 第53-56页 |
(三) 社会功能 | 第56-57页 |
(四) 宗教功能 | 第57-60页 |
第三章 纳雍县穿青人傩戏的社会教育传承现状 | 第60-71页 |
一 纳雍县穿青人傩戏社会教育传承的具体做法 | 第60-62页 |
(一) 利用节庆活动来传播 | 第60-61页 |
(二) 通过舞台表演来展示 | 第61-62页 |
二 穿青人傩戏在社会教育传承过程中取得的经验 | 第62-65页 |
(一) 表象力面具与乐器有效结合 | 第62-63页 |
(二) 行为传承与信仰传承互相促进 | 第63-64页 |
(三) 传统与现代化彼此融合 | 第64-65页 |
三 穿青人傩戏的社会教育传承困境及原因 | 第65-71页 |
(一) 传承人断代危机 | 第65-66页 |
(二) 缺少文化人引领 | 第66-68页 |
(三) 缺乏资金保障 | 第68-69页 |
(四) 民族原真性特色面临削弱危机 | 第69-71页 |
第四章 穿青人傩戏社会教育传承的建议 | 第71-82页 |
一 穿青人傩戏社会教育传承的意义 | 第71-75页 |
(一) 能够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树立穿青人文化意识 | 第71-72页 |
(二) 实现弘扬穿青人特色文化,促进穿青人傩戏文化传承的诉求 | 第72页 |
(三) 能够强化穿青人精神支撑,增强民族认同 | 第72-73页 |
(四) 穿青人傩戏社会教育传承可以满足穿青人宗教信仰的需求 | 第73-75页 |
二 穿青人傩戏社会教育传承的建议 | 第75-82页 |
(一) 内外结合,推动穿青人傩戏的文化产业化发展 | 第75-76页 |
(二) 传承中创新,实施穿青人傩戏教育品牌开发战略 | 第76-78页 |
(三) 增强精品意识,发展穿青人傩戏文化特色旅游教育产业 | 第78-79页 |
(四) 加强穿青人傩戏文化与现代化教育的结合与转换,适应贵州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 | 第79-82页 |
结语 | 第82-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附录 | 第89-114页 |
附录A 访谈提纲 | 第89-91页 |
附录B 访谈整理 | 第91-99页 |
附录C 调查方案 | 第99-101页 |
附录D 田野调查部分照片 | 第101-111页 |
附录E 穿青人傩戏常用法器及功能一览表 | 第111-112页 |
附录F 穿青人傩戏表演“先生”常用罡步 | 第112-114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 第114-115页 |
后记 | 第11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