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微生物学论文

新疆阿勒泰地区优良乳球菌的筛选及益生特性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缩略词表第7-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24页
    1.1 乳酸菌的概述第10-15页
        1.1.1 乳酸菌的多样性第10-11页
        1.1.2 乳酸菌的作用第11-13页
        1.1.3 乳酸菌的应用第13-14页
        1.1.4 乳酸菌的展望第14-15页
    1.2 乳球菌的概述第15-16页
        1.2.1 乳球菌的发现与定义第15页
        1.2.2 乳球菌的群落生境第15-16页
        1.2.3 乳球菌的安全性评价第16页
        1.2.4 乳球菌与工业应用第16页
    1.3 乳酸菌发酵剂研究第16-20页
        1.3.1 发酵的定义第16-17页
        1.3.2 常见乳酸菌发酵剂菌种第17-19页
        1.3.3 乳酸菌发酵剂作用第19页
        1.3.4 乳酸菌发酵剂前景和缺点第19-20页
    1.4 发酵性能优良乳球菌的筛选第20-21页
        1.4.1 酸化能力第20页
        1.4.2 后酸化能力第20页
        1.4.3 风味物质的形成第20-21页
    1.5 性能优良乳球菌的益生特性第21-22页
        1.5.1 对有害菌的抑制第21页
        1.5.2 对不良环境的抵抗第21-22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2页
    1.7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2-23页
    1.8 本课题的研究路线第23-24页
第二章 新疆阿勒泰地区发酵乳品中乳球菌的筛选第24-38页
    2.1 前言第24页
    2.2 实验材料第24-27页
        2.2.1 实验菌株第24页
        2.2.2 主要试剂第24-25页
        2.2.3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第25页
        2.2.4 新疆阿勒泰地区乳品的采集第25-26页
        2.2.5 菌株分离培养基第26-27页
        2.2.6 革兰氏染色试剂第27页
    2.3 实验方法第27-30页
        2.3.1 乳酸菌的分离、纯化与保藏第27-28页
        2.3.2 革兰氏染色第28页
        2.3.3 过氧化氢酶试验第28页
        2.3.4 分离菌株DNA的提取第28页
        2.3.5 分离菌株DNA的检测第28页
        2.3.6 乳酸菌属水平鉴定及 16S r RNA基因扩增第28-29页
        2.3.7 琼脂糖凝胶电泳第29页
        2.3.8 数据处理第29页
        2.3.9 乳球菌指纹图谱第29-30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30-36页
        2.4.1 可培养乳酸菌分离结果第30页
        2.4.2 可培养乳酸菌形态特征第30-32页
        2.4.3 16S r DNA序列发育分析第32-33页
        2.4.4 乳球菌指纹图谱分析第33-36页
    2.5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三章 乳球菌的益生特性第38-50页
    3.1 前言第38页
    3.2 实验材料第38页
        3.2.1 实验菌株第38页
        3.2.2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第38页
    3.3 实验方法第38-40页
        3.3.1 乳球菌抑菌实验第38-40页
        3.3.2 对不良环境的抵抗第40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40-49页
        3.4.1 产细菌素乳球菌的初筛结果第40-42页
        3.4.2 产细菌素菌株复筛第42-43页
        3.4.3 耐胆盐结果第43-46页
        3.4.4 耐酸结果第46-49页
    3.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优良发酵乳球菌的筛选第50-58页
    4.1 前言第50页
    4.2 实验方法第50-52页
        4.2.1 优良乳球菌的初筛第50-51页
        4.2.2 优良乳球菌的复筛第51-52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2-57页
        4.3.1 初筛选结果与分析第52-53页
        4.3.2 乳球菌复筛结果与分析第53-57页
    4.4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8-59页
    5.1 结论第58页
    5.2 展望第58页
    5.3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4页
致谢第64-65页
作者简介第65-66页
导师评阅表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锰氧化物多相水氧化催化剂的研究
下一篇:Cu-MOFs材料的构筑及其小分子吸附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