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9-20页 |
1.1 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1.1.1 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1.2 流动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利因素 | 第10-12页 |
1.2.1 生活环境 | 第10页 |
1.2.2 人际环境 | 第10-11页 |
1.2.3 学习环境 | 第11页 |
1.2.4 家庭教育 | 第11-12页 |
1.3 流动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 | 第12-13页 |
1.4 心理弹性的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4.1 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5 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 | 第14-15页 |
1.5.1 危险因素 | 第14页 |
1.5.2 保护因素 | 第14-15页 |
1.6 心理弹性的测量 | 第15-16页 |
1.7 研究范式 | 第16-17页 |
1.7.1 以变量为中心范式 | 第16页 |
1.7.2 以被试为中心范式 | 第16-17页 |
1.8 作用机制 | 第17-18页 |
1.9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9.1 问题提出 | 第18页 |
1.10 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1.11 研究的总体思路 | 第19-20页 |
第二部分 小学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现状研究 | 第20-26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2.2 研究过程 | 第20页 |
2.2.1 研究假设 | 第20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2.3.1 被试 | 第20页 |
2.3.2 研究工具 | 第20-21页 |
2.3.3 统计处理 | 第21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1-23页 |
2.4.1 小学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比较 | 第21-22页 |
2.4.2 小学流动儿童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心理弹性水平比较 | 第22-23页 |
2.5 讨论 | 第23-26页 |
第三部分 小学流动儿童保护性因素和危险性因素的研究 | 第26-35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3.2 研究过程 | 第26页 |
3.2.1 研究假设 | 第26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3.3.1 教师访谈 | 第26-27页 |
3.3.2 学生访谈 | 第27页 |
3.4 教师访谈结果 | 第27-29页 |
3.4.1 小学流动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 | 第27页 |
3.4.2 小学流动儿童的生活环境不佳 | 第27-28页 |
3.4.3 小学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不良 | 第28页 |
3.4.4 小学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各有所长 | 第28-29页 |
3.4.5 影响小学流动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内外因素 | 第29页 |
3.5 讨论 | 第29-30页 |
3.6 学生访谈结果 | 第30-33页 |
3.7 讨论 | 第33-35页 |
第四部分 小学流动儿童自尊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 | 第35-40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4.2 研究过程 | 第35页 |
4.2.1 研究假设 | 第35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4.3.1 被试 | 第35页 |
4.3.2 研究工具 | 第35-36页 |
4.3.3 统计分析 | 第36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4.4.1 小学流动儿童自尊与心理弹性的相关分析 | 第36页 |
4.4.2 小学流动儿童自尊与心理弹性的回归 | 第36-37页 |
4.4.3 小学流动儿童自尊与心理弹性的路径分析结果 | 第37页 |
4.4.4 小学流动儿童自尊与心理弹性路径模型的检验 | 第37-38页 |
4.5 讨论 | 第38-40页 |
第五部分 结论与建议 | 第40-43页 |
5.1 结论 | 第40页 |
5.2 教育建议 | 第40-43页 |
第六部分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43-44页 |
6.1 研究的不足 | 第4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43-44页 |
附录 | 第44-50页 |
附录1:教师访谈 | 第44-45页 |
附录2:学生访谈 | 第45-47页 |
附录3:学生问卷 | 第47-49页 |
附录4:家长问卷 | 第49-5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