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1.1 柑橘无公害保鲜方法 | 第10-11页 |
1.2 中药材杀菌剂的开发与利用 | 第11-13页 |
1.2.1 抑菌药材的筛选 | 第11页 |
1.2.2 抑菌物质的提取 | 第11页 |
1.2.3 抑菌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 第11-12页 |
1.2.4 活性成分抑菌机理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 白薇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1 化学成分的研究 | 第13页 |
1.3.2 药理作用的研究 | 第13-14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4-15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响应面法优化白薇抑菌物质超声提取工艺 | 第15-27页 |
2.1 前言 | 第15页 |
2.2 材料与仪器 | 第15-16页 |
2.2.1 供试菌种和培养基 | 第15页 |
2.2.2 主要试剂及药品 | 第15页 |
2.2.3 主要仪器 | 第15-1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16-17页 |
2.3.1 白薇药粉的制备 | 第16页 |
2.3.2 意大利青霉菌种活化及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第16页 |
2.3.3 白薇提取液抑菌效果的测定 | 第16页 |
2.3.4 提取溶剂的选择 | 第16页 |
2.3.5 单因素实验 | 第16-17页 |
2.3.5.1 乙醇浓度对白薇提取液抑菌效果的影响 | 第16-17页 |
2.3.5.2 浸提时间对白薇提取液抑菌效果的影响 | 第17页 |
2.3.5.3 液料比对白薇提取液抑菌效果的影响 | 第17页 |
2.3.5.4 浸提温度对白薇提取液抑菌效果的影响 | 第17页 |
2.3.6 响应面优化提取工艺的设计 | 第17页 |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17-18页 |
2.5 结果与分析 | 第18-26页 |
2.5.1 提取溶剂的选择 | 第18页 |
2.5.2 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18-20页 |
2.5.2.1 乙醇浓度对白薇提取液抑菌效果的影响 | 第18-19页 |
2.5.2.2 浸提时间对白薇提取液抑菌效果的影响 | 第19页 |
2.5.2.3 液料比对白薇提取液抑菌效果的影响 | 第19-20页 |
2.5.2.4 浸提温度对白薇提取液抑菌效果的影响 | 第20页 |
2.5.3 响应面法优化白薇抑菌物质的超声波提取工艺 | 第20-26页 |
2.5.3.1 响应面实验设计方案与结果 | 第20页 |
2.5.3.2 模型的建立及显著性检验 | 第20-23页 |
2.5.3.3 响应面分析与优化 | 第23-26页 |
2.5.3.4 最优条件的验证 | 第26页 |
2.6 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白薇抑菌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 第27-38页 |
3.1 前言 | 第27页 |
3.2 材料与仪器 | 第27-28页 |
3.2.1 供试菌种和培养基 | 第27页 |
3.2.2 主要试剂和药品 | 第27页 |
3.2.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7-28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3.3.1 菌种活化及菌悬液的制备 | 第28页 |
3.3.2 抑菌活性的测定 | 第28页 |
3.3.3 抑菌物质的提取 | 第28页 |
3.3.4 抑菌活性成分分离鉴定流程 | 第28-30页 |
3.3.5 活性成分抑菌活性验证 | 第30页 |
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0页 |
3.5 结果与分析 | 第30-37页 |
3.5.1 白薇提取物不同萃取组分的抑菌活性 | 第30-31页 |
3.5.2 不同大孔吸附树脂层析组分的抑菌活性 | 第31-32页 |
3.5.3 不同硅胶柱层析组分的抑菌活性 | 第32页 |
3.5.4 不同ODS柱层析组分的抑菌活性 | 第32-33页 |
3.5.5 制备液相纯化 | 第33-34页 |
3.5.6 结构鉴定 | 第34-36页 |
3.5.7 DEM抑菌活性验证 | 第36-37页 |
3.6 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7-脱甲氧基娃儿藤碱对意大利青霉抑制机理的研究 | 第38-47页 |
4.1 前言 | 第38页 |
4.2 材料与仪器 | 第38-39页 |
4.2.1 供试菌种和培养基 | 第38页 |
4.2.2 主要试剂和药品 | 第38页 |
4.2.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8-39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4.3.1 菌种活化及孢子菌悬液的制备 | 第39页 |
4.3.2 DEM溶液的配制 | 第39页 |
4.3.3 DEM对意大利青霉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9页 |
4.3.4 DEM对意大利青霉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9-40页 |
4.3.5 DEM对意大利青霉菌丝形态的影响 | 第40页 |
4.3.6 DEM对意大利青霉菌丝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4.3.7 DEM对意大利青霉菌丝苹果酸脱氢酶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41页 |
4.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1页 |
4.5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4.5.1 DEM对意大利青霉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1-42页 |
4.5.2 DEM对意大利青霉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2页 |
4.5.3 DEM对意大利青霉菌丝形态的影响 | 第42页 |
4.5.4 DEM对意大利青霉菌丝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的影响 | 第42-45页 |
4.5.5 DEM对意大利青霉菌丝苹果酸脱氢酶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45页 |
4.6 讨论与小结 | 第45-47页 |
第5章 全文结论 | 第47-48页 |
第6章 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