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选题的价值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2 运用古诗词分析历史背景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4-21页 |
2.1 历史背景 | 第14-16页 |
2.1.1 历史背景的概念 | 第14-15页 |
2.1.2 历史背景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 第15-16页 |
2.2 古诗词的历史特点 | 第16-19页 |
2.2.1 古诗词在历史背景中的概述性 | 第16-17页 |
2.2.2 古诗词在历史事件中的写实性 | 第17-18页 |
2.2.3 古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艺术性 | 第18-19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3.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19-20页 |
2.3.2 构建主义教学理论 | 第20-21页 |
3 运用古诗词分析历史背景的意义 | 第21-24页 |
3.1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 第21-22页 |
3.2 提高学生高尚的人文素养 | 第22-24页 |
4 运用古诗词分析历史背景的问题 | 第24-28页 |
4.1 教师教学方面 | 第24-26页 |
4.1.1 教师对古诗词中历史资料的掌握能力不够 | 第24-25页 |
4.1.2 无法区别古诗词中历史背景的文学性与历史性 | 第25-26页 |
4.2 学生学习方面 | 第26-28页 |
4.2.1 课外文史知识涉猎贫乏 | 第26-27页 |
4.2.2 对古诗词中的历史解读存在偏差 | 第27-28页 |
5 运用古诗词分析历史背景的教学策略 | 第28-36页 |
5.1 历史背景教学中古诗词的选用 | 第28-30页 |
5.1.1 避免选用的片面性 | 第28-29页 |
5.1.2 紧扣历史背景的相关性 | 第29页 |
5.1.3 注意古诗词中诗人的感情色彩 | 第29-30页 |
5.2 运用古诗词分析历史背景 | 第30-32页 |
5.2.1 遵从“论从史出”的原则 | 第30页 |
5.2.2 区分古诗词中历史背景的文学性 | 第30-31页 |
5.2.3 讲解历史背景的深刻性与全面性 | 第31-32页 |
5.3 运用古诗词分析历史背景的教学思考 | 第32-36页 |
5.3.1 提高教师的历史与文学专业素养 | 第32-33页 |
5.3.2 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转变教学方式 | 第33页 |
5.3.3 拓宽学生课外文史阅读视野 | 第33-34页 |
5.3.4 在教学中增强对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 | 第34-36页 |
6 结语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附录A:《辉煌灿烂的文学》教学设计 | 第40-51页 |
附录B: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