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23页 |
·苯并芘概述 | 第9-11页 |
·苯并芘性质 | 第9-10页 |
·苯并芘的毒性 | 第10-11页 |
·苯并芘致毒的实现 | 第11页 |
·苯并芘的检测 | 第11-13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11-12页 |
·荧光分析法 | 第12页 |
·气质联用法 | 第12-13页 |
·酶联免疫吸附法 | 第13页 |
·其它方法 | 第13页 |
·食物中苯并芘来源与控制 | 第13-14页 |
·苯并芘的控制与去除 | 第14-15页 |
·物理吸附法 | 第14-15页 |
·溶剂萃取法 | 第15页 |
·化学反应法 | 第15页 |
·微生物去除法 | 第15页 |
·乳酸菌概述 | 第15-18页 |
·乳酸菌种类 | 第15-16页 |
·乳酸菌的生理功能 | 第16-18页 |
·乳酸菌吸附突变物质的特性的研究 | 第18-19页 |
·乳杆菌吸附毒素影响因素分析 | 第19-20页 |
·菌株 | 第19页 |
·共同培养条件 | 第19-20页 |
·化学处理 | 第20页 |
·添加外源物质 | 第20页 |
·研究意义与主要工作 | 第20-23页 |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模拟淀粉条件下乳杆菌对苯并芘的吸附能力的影响 | 第23-39页 |
·引言 | 第23页 |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实验菌株 | 第23页 |
·主要试剂 | 第23-24页 |
·主要仪器 | 第24页 |
·培养基 | 第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苯并芘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4-25页 |
·乳酸菌对苯并芘的吸附 | 第25页 |
·淀粉含量对乳杆菌吸附苯并芘的影响 | 第25页 |
·淀粉类型对乳杆菌吸附苯并芘的影响 | 第25页 |
·糊化淀粉对乳杆菌吸附苯并芘的影响 | 第25页 |
·培养时间对乳杆菌吸附苯并芘的影响 | 第25-26页 |
·pH对乳杆菌吸附苯并芘的影响 | 第26页 |
·葡萄糖和麦芽糖对乳杆菌吸附苯并芘的影响 | 第26页 |
·细胞活性对乳杆菌吸附苯并芘的影响 | 第26页 |
·数据分析 | 第26页 |
·实验结果 | 第26-38页 |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苯并芘 | 第26-27页 |
·淀粉含量对乳杆菌吸附苯并芘的影响 | 第27-28页 |
·淀粉类型对乳杆菌吸附苯并芘的影响 | 第28-30页 |
·糊化淀粉对乳杆菌吸附苯并芘的影响 | 第30-31页 |
·葡萄糖和麦芽糖对乳杆菌吸附苯并芘的影响 | 第31-33页 |
·培养时间对乳杆菌吸附苯并芘的影响 | 第33-35页 |
·pH对乳杆菌吸附苯并芘的影响 | 第35页 |
·菌体活性对乳杆菌吸附苯并芘的影响 | 第35-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乳杆菌吸附苯并芘机理探究 | 第39-47页 |
·引言 | 第39页 |
·实验材料 | 第39-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DNA的提取 | 第40-41页 |
·质粒DNA的提取 | 第41-42页 |
·PCR操作步骤 | 第42页 |
·实验结果 | 第42-45页 |
·实验乳杆菌DNA和质粒DNA存在情况 | 第42页 |
·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保守序列 | 第42-43页 |
·实验乳杆菌PCR扩增情况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Caco-2细胞模型中乳杆菌吸附苯并芘可行性探究 | 第47-67页 |
·引言 | 第47-48页 |
·实验材料 | 第48-49页 |
·实验细胞/菌株 | 第48页 |
·实验试剂 | 第48页 |
·主要设备 | 第48页 |
·培养基组成 | 第48-49页 |
·实验方法 | 第49-54页 |
·乳杆菌培养方法 | 第49页 |
·细胞培养方法 | 第49页 |
·乳杆菌定植 | 第49-50页 |
·MTT实验 | 第50页 |
·AO/EB荧光染色法 | 第50页 |
·转录组测序 | 第50-54页 |
·实验结果 | 第54-66页 |
·乳杆菌在Caco-2细胞的粘附能力 | 第54-55页 |
·苯并芘对Caco-2细胞毒性 | 第55-56页 |
·乳杆菌降低苯并芘细胞毒性 | 第56-58页 |
·乳杆菌降低苯并芘对细胞毒性(转录组) | 第58-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全文结论 | 第67页 |
·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个人简介 | 第75-77页 |
导师简介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