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一)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 (二)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 三、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 (一) 国内研究 | 第12-14页 |
| (二) 国外研究 | 第14-15页 |
| (三) 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 第15页 |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5-16页 |
| 五、论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 六、概念辨析 | 第17-20页 |
| (一) 硕士研究生 | 第17页 |
| (二) 研究生培养模式 | 第17-18页 |
| (三) 研究生培养模式包含的因素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产生及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现状 | 第20-26页 |
| 一、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 | 第20页 |
| 二、教育技术在美国的发展历程 | 第20-22页 |
| (一) 视听教学运动 | 第20-21页 |
| (二) 个别化教学的发展 | 第21页 |
| (三) 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 | 第21-22页 |
| 三、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 第22-26页 |
| (一)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 (二) 培养目标 | 第22-23页 |
| (三) 招生对象 | 第23页 |
| (四) 课程设置 | 第23-24页 |
| (五) 培养方式 | 第24-25页 |
| (六) 质量评估 | 第25页 |
| (七) 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教育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 第26-33页 |
| 一、教育技术的演变历程 | 第26-28页 |
|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 第28-29页 |
| 三、我国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点发展现状 | 第29-33页 |
| (一) 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点所在高校类型 | 第29-30页 |
| (二) 教育技术学专业隶属院系 | 第30-31页 |
| (三) 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方向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我国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 第33-41页 |
| 一、研究对象 | 第33页 |
| 二、培养目标 | 第33-34页 |
| 三、招生对象 | 第34页 |
| 四、课程设置 | 第34-37页 |
| (一) 必修课、选修课比例 | 第34-35页 |
| (二) 学位课类型 | 第35-36页 |
| (三) 专业选修课的数量 | 第36-37页 |
| 五、培养方式 | 第37-38页 |
| (一) 学习年限 | 第37-38页 |
| (二) 教学方式 | 第38页 |
| 六、质量评估 | 第38-39页 |
| 七、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模式中的潜在危机 | 第39-41页 |
| (一) 硕士生培养“本科化” | 第39页 |
| (二) “被替代”论 | 第39-40页 |
| (三) 缺乏本土特色 | 第40-41页 |
| 第五章 “专业+卓越”双元制培养模式的构建 | 第41-49页 |
| 一、双元制 | 第41-42页 |
| 二、“专业+卓越”双元制培养模式构想的源起 | 第42-43页 |
| (一) 硕士研究生的根本任务 | 第42页 |
| (二) 教育技术学科性质 | 第42-43页 |
| (三) 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类型的需要 | 第43页 |
| 三、“专业+卓越”双元制培养模式的意义 | 第43-44页 |
| (一) 培养高质量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 第43-44页 |
| (二) 促进教育技术学科自身的发展 | 第44页 |
| (三) 是宣传教育技术并扩大其影响的有效途径 | 第44页 |
| 四、“专业+卓越”双元制培养模式的构建 | 第44-48页 |
| (一) 培养目标 | 第44-45页 |
| (二) 招生环节 | 第45页 |
| (三) 课程设置 | 第45-47页 |
| (四) 教学方式 | 第47页 |
| (五) 质量评估 | 第47-48页 |
| 五、 实施“专业+卓越”双元制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 | 第48-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