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第一章 主体间性及主体间性音乐教育观 | 第7-13页 |
1、主体间性的内涵分析 | 第7-9页 |
(1)、词源考释 | 第7页 |
(2)、西方哲学中主体间性的意蕴与演变 | 第7-8页 |
(3)、主体性教育到主体间性教育的转变 | 第8页 |
(4)、音乐教育中主体间性理论的合理建构 | 第8-9页 |
2、音乐教育中的不同主体间性 | 第9-12页 |
(1)、“师生”之主体间性 | 第9-10页 |
(2)、“生生”之主体间性 | 第10-11页 |
(3)、音乐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主体间性 | 第1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3页 |
第二章 音乐鉴赏教学中具体的问题和成因分析 | 第13-18页 |
1、侧重审美客观性,隐视主观能动性 | 第13-14页 |
2、依附相关科目,淡化审美特征 | 第14-16页 |
3、课堂教学一维,主体意识定势 | 第16页 |
4、师生主体割裂,教材金科玉律 | 第16-18页 |
第三章 音乐鉴赏教学审美主体间性研究的必要性 | 第18-26页 |
1、培养学生审美体验的需要 | 第18-20页 |
(1)、培养学生对音响感知能力的需要 | 第18-19页 |
(2)、培养学生对音乐情感体验的需要 | 第19-20页 |
(3)、培养学生对音乐理解认识的需要 | 第20页 |
2、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趣味的需要 | 第20-21页 |
3、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需要 | 第21-23页 |
(1)、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的需要 | 第21-22页 |
(2)、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的需要 | 第22-23页 |
4、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需要 | 第23-26页 |
(1)、师生关系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 第23-24页 |
(2)、由一对多单向活动向主体间多向互动转变的需要 | 第24-26页 |
第四章 音乐鉴赏教学中审美主体间性的哲学依据 | 第26-35页 |
1、从音乐审美对象的性质看音乐鉴赏教学中的主体间性 | 第26-30页 |
(1)、音乐在理解上的感性投射 | 第27-28页 |
(2)、音乐在理解上的多重含义 | 第28-29页 |
(3)、音乐审美对象的表现意义 | 第29-30页 |
2、从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看音乐鉴赏教学中的主体间性 | 第30-31页 |
3、主体间性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体现 | 第31-35页 |
(1)、“和”字主体间性之体现 | 第31-32页 |
(2)、“音声之和” | 第32页 |
(3)、“乐与人和” | 第32-33页 |
(4)、“天人之和” | 第33-35页 |
第五章 音乐鉴赏教学中审美主体间性的策略研究 | 第35-43页 |
1、摒弃二元旧式发展主客融合 | 第36-40页 |
(1)、合理导入创设情景主客融合做好铺垫 | 第37-38页 |
(2)、科学引导侧重聆听 | 第38-39页 |
(3)、分析关键要素引导学生想象 | 第39-40页 |
2、超越物质载体体验审美对象 | 第40-41页 |
3、教学理念以人为本转变师生主客二分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