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融合教育:随班就读的文化阐释与批判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一、西方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12-17页 |
二、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17-23页 |
三、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23-28页 |
(一) 随班就读的源起、发展与困境 | 第23-26页 |
(二)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8-44页 |
一、融合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 第28-37页 |
(一) 融合教育的内涵 | 第28-31页 |
(二) 关于融合教育的争论 | 第31-37页 |
二、随班就读研究文献综述 | 第37-44页 |
(一) 随班就读的内涵 | 第37-39页 |
(二) 对随班就读的社会态度 | 第39-43页 |
(三) 随班就读的社会文化土壤 | 第43-44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44-53页 |
一、方法论 | 第44-49页 |
(一) 文化的概念 | 第44-46页 |
(二) 文化研究的方法 | 第46-47页 |
(三) 文化批判的方法 | 第47-49页 |
二、具体的研究方法 | 第49-53页 |
(一) 搜集资料的方法 | 第49-52页 |
(二) 分析资料的方法 | 第52-53页 |
第四章 文化视角下随班就读实践的阐释 | 第53-78页 |
一、随班就读实践中的排斥现象 | 第53-61页 |
(一) 随班就读生的“入场”与“退场” | 第53-55页 |
(二) 随班就读生的“忽视”与“歧视” | 第55-58页 |
(三) 教师对随班就读生的刻板印象 | 第58-60页 |
(四) 随班就读实践中的“寻租现象” | 第60-61页 |
二、随班就读实践中的等级秩序 | 第61-71页 |
(一) 正常/异常的划分 | 第61-63页 |
(二) 成绩与随班就读生的境遇 | 第63-65页 |
(三) 普校聋生:精英群体? | 第65-67页 |
(四) 教师对随班就读生的低期待 | 第67-71页 |
三、维系随班就读实践的人情力量 | 第71-78页 |
(一) 家长的人情关系 | 第71-73页 |
(二) 教师的爱心感化 | 第73-75页 |
(三) 班集体和同学的帮助 | 第75-78页 |
第五章 随班就读的文化批判:比较的方法 | 第78-103页 |
一、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 | 第78-88页 |
(一) 后现代文化孕育了融合教育理念 | 第78-82页 |
(二) 融合教育实践中现代主义逻辑依然强烈 | 第82-83页 |
(三) 中国不成熟的现代文化对随班就读的影响 | 第83-86页 |
(四) 随班就读:走向现代还是后现代? | 第86-88页 |
二、西方权利文化与东方儒家文化 | 第88-95页 |
(一) 西方权利文化推动融合教育发展 | 第88-91页 |
(二) 儒家文化对西方权利观念的消解 | 第91-93页 |
(三) 儒家“仁爱”文化对随班就读的促进与阻碍 | 第93-95页 |
三、精英教育文化与信任教育文化 | 第95-99页 |
(一) 精英教育文化排斥融合教育理念 | 第95-97页 |
(二) 信任教育文化:芬兰的启示 | 第97-99页 |
四、弱势群体文化与少数族群文化 | 第99-103页 |
(一) 弱势群体文化阻碍社会融合 | 第99-100页 |
(二) 少数族群文化促进社会融合 | 第100-103页 |
第六章 建议与结论 | 第103-109页 |
一、文化变迁视角下随班就读的发展建议 | 第103-108页 |
(一) 完善特殊教育立法和申诉制度,塑造权利文化 | 第103-104页 |
(二) 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构建多元包容文化 | 第104-106页 |
(三) 加强特殊教育科研,积极推进特殊教育现代化 | 第106页 |
(四) 建立残疾人自组织,形成少数族群文化 | 第106-107页 |
(五) 更新教育理念,消解精英教育文化 | 第107-108页 |
二、结论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8页 |
附录 | 第118-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