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一、绪论 | 第9-13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三)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四) 重难点与创新点 | 第11-12页 |
(五)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2页 |
(六) 问卷的发放及回收情况 | 第12-13页 |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含义 | 第13-16页 |
(一) "教学"的含义 | 第13-14页 |
1、汉语中"教学"的起源和发展 | 第13-14页 |
2、英语中"教学"的起源与含义 | 第14页 |
3、现代"教学"的两类含义 | 第14页 |
(二) 教学行为的含义 | 第14-16页 |
三、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 | 第16-19页 |
(一) 教师角色:由决策者到参与者 | 第16-17页 |
(二) 教学方式:由模式化到个性化 | 第17页 |
(三) 教学评价:由单一性到多元化 | 第17页 |
(四) 师生关系:由权威型到对话型 | 第17-18页 |
(五) 教师着眼点 | 第18-19页 |
1、由重"成绩"到重"能力" | 第18页 |
2、由重"结果"到重"过程" | 第18-19页 |
四、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19-40页 |
(一) 有关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转变的调查 | 第19-28页 |
1、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 第19-20页 |
2、课堂调控行为 | 第20-22页 |
1) 课堂氛围的调控 | 第20-22页 |
2) 师生关系的调控 | 第22页 |
3、课堂提问 | 第22-25页 |
4、跨学科知识的处理 | 第25-26页 |
5、课堂活动的开展 | 第26-28页 |
(二) 有关教师课堂外教学行为转变的调查 | 第28-40页 |
1、课前教学行为 | 第28-31页 |
1)、教学资源的开发 | 第28-30页 |
2)、备课 | 第30-31页 |
2、课后教学行为 | 第31-40页 |
1)、教学反思 | 第31-32页 |
2)、与学生的课外交流 | 第32-33页 |
3)、对学生的评价 | 第33-35页 |
4)、课后作业的布置 | 第35-37页 |
5)、教育科研 | 第37-40页 |
五、影响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原因 | 第40-46页 |
(一) 教师主观因素 | 第40-42页 |
1、年龄、教龄因素 | 第40-41页 |
2、性别因素 | 第41页 |
3、学历因素 | 第41页 |
4、教师压力太大 | 第41-42页 |
5、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影响 | 第42页 |
(二) 外在客观因素 | 第42-46页 |
1、教学条件方面(仅以多媒体教室为例) | 第43页 |
2、学校管理方面 | 第43-44页 |
3、社会风气的影响 | 第44页 |
4、大指挥棒——高考的指引 | 第44-46页 |
六、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建议 | 第46-51页 |
(一) 主观方面 | 第46-49页 |
1、转变旧的观念 | 第46-47页 |
2、提高自身素质 | 第47-49页 |
1)、积极参加各类新课改的培训,学习新课改的先进理念 | 第47页 |
2)、积极参加在职学习与培训 | 第47页 |
3)、经常进行批判性、系统化的教学反思 | 第47页 |
4)、保持开放的态度,与其他教师相互合作、交流 | 第47-48页 |
5)、进行教育研究 | 第48-49页 |
(二) 客观方面 | 第49-51页 |
1、国家的支持 | 第49页 |
2、学校领导的支持 | 第49页 |
3、高考制度的完善 | 第49-50页 |
4、社会的支持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附录1 | 第52-60页 |
附录2 | 第60-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