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范畴问题探析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引言 | 第8-16页 |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 (三)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 | 第9-14页 |
| (四)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五) 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 一、范畴与范畴问题 | 第16-21页 |
| (一) 范畴的涵义 | 第16-19页 |
| (二) 范畴问题 | 第19-21页 |
| 二、教育技术学范畴 | 第21-30页 |
| (一) 教育技术学范畴的涵义 | 第21-22页 |
| (二) 研究教育技术学范畴的理论意义 | 第22-23页 |
| (三) 教育技术学范畴的特征 | 第23-26页 |
| (四) 教育技术学范畴的功能 | 第26-30页 |
| 三、教育技术学范畴的演变历程 | 第30-40页 |
| (一) 美国教育技术学范畴的演变历程 | 第31-35页 |
| (二) 中国教育技术学范畴的演变历程 | 第35-40页 |
| 四、教育技术学的范畴逻辑 | 第40-45页 |
| (一) 教育技术学范畴产生与发展的逻辑 | 第41-42页 |
| (二) 教育技术学范畴结合与变换的逻辑 | 第42-45页 |
| 五、教育技术学的范畴体系 | 第45-55页 |
| (一) 起点范畴:教育技术 | 第45-47页 |
| (二) 中心范畴:学习 | 第47-50页 |
| (三) 中介范畴: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 第50-52页 |
| (四) 结果范畴: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资源 | 第52-53页 |
| (五) 终点范畴:教育绩效 | 第53-55页 |
| 六、小结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后记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