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10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假设 | 第13页 |
·研究变量界定 | 第13-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32页 |
·专业认同度的理论基础 | 第14页 |
·社会认同理论 | 第14页 |
·自我分类理论 | 第14页 |
·专业认同度的研究现状 | 第14-23页 |
·专业认同的内涵界定 | 第14-17页 |
·影响专业认同度的因素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国内外关于专业认同度研究的特点归纳 | 第22-23页 |
·专业认同度相关概念的研究现状 | 第23-28页 |
·职业认同的研究 | 第23-25页 |
·专业承诺的研究现状 | 第25-28页 |
·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 | 第28-32页 |
·学习倦怠的内涵界定 | 第28页 |
·学习倦怠的结构及测量研究 | 第28-30页 |
·国内外关于学习倦怠研究的特点归纳 | 第30-32页 |
3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32-40页 |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资料收集方法 | 第32页 |
·资料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研究工具 | 第33-34页 |
·问卷的编制 | 第33页 |
·问卷的结构和内容 | 第33页 |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第33-34页 |
·研究对象 | 第34-35页 |
·数据统计方法 | 第35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5-37页 |
·本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37-40页 |
·本研究的重点 | 第37页 |
·本研究的难点 | 第37-38页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38-40页 |
4 《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量表》的结构研究 | 第40-48页 |
·《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量表》的项目分析 | 第40页 |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40-44页 |
·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可行性检验 | 第40-41页 |
·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 第41-42页 |
·因素命名 | 第42-44页 |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8页 |
5 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现状特点分析 | 第48-58页 |
·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的总体状况 | 第48页 |
·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在不同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 第48-49页 |
·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在不同学历上的差异分析 | 第49-50页 |
·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 第50-51页 |
·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在不同专业类别的差异分析 | 第51-52页 |
·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在学校类别、专业意愿上的多元方差分析 | 第52-54页 |
·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在学校类别、专业意愿上的交互作用分析 | 第54-56页 |
·小结 | 第56-58页 |
6 《高校学生学习倦怠量表》的结构研究 | 第58-64页 |
·《高校学生学习倦怠量表》的项目分析 | 第58页 |
·《高校学生学习倦怠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58-61页 |
·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可行性检验 | 第58-59页 |
·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 第59-60页 |
·因素命名 | 第60-61页 |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61页 |
·小结 | 第61-64页 |
7 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 | 第64-68页 |
·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与学习倦怠的相关分析 | 第64-65页 |
·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对学习倦怠的回归分析 | 第65-66页 |
·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对学习倦怠的总体回归分析 | 第65页 |
·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各维度对学习倦怠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 第65-66页 |
·小结 | 第66-68页 |
8 对策建议 | 第68-74页 |
·打破家庭专业“包办”,实现专业意愿民主化 | 第68-69页 |
·建立专业引导机制,促成学生主观认可 | 第69-70页 |
·加强专业前期宣传,克服专业选择“想当然” | 第69页 |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消除专业发展困惑 | 第69-70页 |
·加强高校心理辅导,提升自我调适能力 | 第70页 |
·优化专业学科建设,营造良好学习基础 | 第70-71页 |
·改革专业课程设置,顺应社会发展需求 | 第70-71页 |
·优化高校教师队伍,加强师生多元沟通 | 第71页 |
·突破专业刚性模式,建立柔性专业机制 | 第71-72页 |
·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创新专业培养模式 | 第72页 |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明晰个人发展目标 | 第72-73页 |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的全程性 | 第73页 |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的针对性 | 第73页 |
·注重专业认同度的差异性,加强专业培养的针对性 | 第73-74页 |
9 结论 | 第74-76页 |
·研究结论 | 第74页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附录 | 第82-90页 |
A: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开放式调查问卷 | 第82-83页 |
B:高校学生学习倦怠开放式调查问卷 | 第83-84页 |
C: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调查问卷(预测) | 第84-87页 |
D: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调查问卷(正式) | 第87-90页 |
E: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0页 |
F: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