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一、任务描述 | 第10-13页 |
1.1 项目意义 | 第10页 |
1.2 项目介绍 | 第10-13页 |
1.2.1 作者简介 | 第10-11页 |
1.2.2 文本内容简介 | 第11-13页 |
二、任务过程 | 第13-16页 |
2.1 译前准备 | 第13页 |
2.2 翻译过程 | 第13-14页 |
2.3 译后审校 | 第14-16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3.1 The Infant System研究现状 | 第16页 |
3.2 纽马克翻译理论研究及应用 | 第16-19页 |
四、纽马克的翻译二分法: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 第19-21页 |
4.1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内涵 | 第19-20页 |
4.2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理论优势 | 第20-21页 |
五、The Infant System的文本特征 | 第21-29页 |
5.1 词汇特征 | 第21-22页 |
5.1.1 多抽象词 | 第21页 |
5.1.2 多用物称 | 第21-22页 |
5.1.3 多宗教词汇 | 第22页 |
5.2 句法特征 | 第22-25页 |
5.2.1 多长句 | 第22-23页 |
5.2.2 多不规范句 | 第23-24页 |
5.2.3 多被动句 | 第24页 |
5.2.4 多否定句 | 第24-25页 |
5.3 修辞特征 | 第25-29页 |
5.3.1 比喻 | 第26-27页 |
5.3.2 大词小用 | 第27-28页 |
5.3.3 排比 | 第28页 |
5.3.4 头韵与尾韵 | 第28-29页 |
六、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The Infant System翻译 | 第29-52页 |
6.1 交际翻译理论适用性分析 | 第29-30页 |
6.2 交际翻译 | 第30-52页 |
6.2.1 词汇层面 | 第31-38页 |
6.2.1.1 词义引申 | 第31-32页 |
6.2.1.2 词性转换 | 第32-33页 |
6.2.1.3 增词 | 第33-35页 |
6.2.1.4 抽象词义具体化 | 第35-37页 |
6.2.1.5 还原及省略法 | 第37-38页 |
6.2.2 句子层面 | 第38-50页 |
6.2.2.1 主语及语态转换 | 第38-41页 |
6.2.2.2 变序法 | 第41-42页 |
6.2.2.3 分译法 | 第42-45页 |
6.2.2.4 反说正译 | 第45页 |
6.2.2.5 增译法 | 第45-47页 |
6.2.2.6 四字格翻译法 | 第47-50页 |
6.2.3 修辞层面 | 第50-52页 |
6.2.3.1 意译法 | 第50-51页 |
6.2.3.2 押韵法 | 第51-52页 |
七、翻译实践总结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附录 1:原文 | 第56-84页 |
附录 2:译文 | 第84-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