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7页 |
ABSTRACT | 第17-21页 |
前言 | 第21-2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56页 |
·副溶血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 第22-24页 |
·培养特性 | 第22-23页 |
·生长与栖息环境 | 第23页 |
·副溶血弧菌嗜盐机制的研究 | 第23-24页 |
·副溶血弧菌的污染状况及耐药性研究 | 第24-27页 |
·副溶血弧菌的污染状况 | 第24-26页 |
·副溶血弧菌耐药性研究 | 第26-27页 |
·副溶血弧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第27-38页 |
·细菌培养法 | 第27页 |
·PCR方法 | 第27-35页 |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 | 第35-36页 |
·DNA杂交法 | 第36页 |
·DNA指纹图谱 | 第36-37页 |
·显色培养基 | 第37页 |
·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 | 第37-38页 |
·噬菌体法 | 第38页 |
·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机制 | 第38-48页 |
·黏附因子与侵袭力与致病性的关系 | 第38-39页 |
·溶血性毒素(Helmolysin)与致病性的关系 | 第39-45页 |
·尿素酶(Ureases)与致病性的关系 | 第45-46页 |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与致病性的关系 | 第46-47页 |
·胞外酶与致病性的关系 | 第47页 |
·三型分泌系统(TTSS)与致病性的关系 | 第47-48页 |
·摄铁系统(Ferric uptake system)与致病性的关系 | 第48页 |
·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性及预防感染的措施 | 第48-49页 |
·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性 | 第48-49页 |
·预防副溶血弧菌感染的方法 | 第49页 |
·微生物活细胞快速检测的新技术 | 第49-53页 |
·以PCR为基础的活细胞检测新技术 | 第50-52页 |
·荧光活化细胞分选术(Fluorescence-activated cellsorting,FACS)与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结合的检测新技术 | 第52-53页 |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53-54页 |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54-56页 |
第二章 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的多重PCR快速检测 | 第56-70页 |
·材料 | 第56-60页 |
·菌株及来源 | 第56-57页 |
·仪器、试剂及培养基 | 第57-60页 |
·引物 | 第60页 |
·方法 | 第60-63页 |
·副溶血性弧菌培养及模板DNA提取优化 | 第60-62页 |
·副溶血性弧菌培养 | 第60-61页 |
·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取副溶血弧菌总DNA | 第61-62页 |
·PCR检测 | 第62页 |
·多重PCR扩增 | 第62页 |
·特异性验证 | 第62页 |
·纯培养PCR检测灵敏度 | 第62-63页 |
·人工污染 | 第63页 |
·PCR产物检测及成像 | 第6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3-68页 |
·DNA提取优化结果 | 第63-65页 |
·多重PCR扩增 | 第65-66页 |
·多重PCR体系特异性验证 | 第66页 |
·纯培养物检测的灵敏度 | 第66-67页 |
·人工污染样品的检测灵敏度 | 第67-68页 |
·小结 | 第68页 |
·讨论 | 第68-70页 |
第三章 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活细胞的EMA-PCR定量检测 | 第70-80页 |
·材料 | 第70-71页 |
·供试菌株 | 第70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70页 |
·试剂及培养基 | 第70-71页 |
·方法 | 第71-73页 |
·副溶血弧菌热致死时间确定 | 第71页 |
·最佳曝光时间确定 | 第71页 |
·不抑制活细胞PCR扩增的最大EMA浓度确定 | 第71页 |
·完全抑制死细胞PCR扩增的最小EMA浓度确定 | 第71-72页 |
·死活细胞混合菌悬液的EMA-PCR扩增 | 第72页 |
·DNA模板制备 | 第72页 |
·引物及PCR扩增 | 第72页 |
·PCR产物检测及定量分析 | 第72-7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3-78页 |
·副溶血弧菌热致死时间 | 第73-74页 |
·最佳曝光时间 | 第74-75页 |
·不抑制活细胞PCR扩增的最大EMA浓度 | 第75-76页 |
·完全抑制死细胞PCR扩增的最小EMA浓度 | 第76-77页 |
·相对荧光强度与副溶血弧菌死活细胞混合液中活细胞对数的线性关系 | 第77-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讨论 | 第79-80页 |
第四章 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活细胞的实时定量PCR定量检测 | 第80-103页 |
·材料 | 第80-81页 |
·供试菌株 | 第80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80页 |
·试剂及培养基 | 第80-81页 |
·方法 | 第81-88页 |
·RT-PCR条件优化 | 第81-83页 |
·正交实验设计 | 第81-82页 |
·实时定量PCR结果判定标准 | 第82-83页 |
·EMA RT-PCR定量检测副溶血弧菌 | 第83-87页 |
·副溶血弧菌细胞热处理 | 第83页 |
·完全抑制死细胞DNA扩增的最小EMA浓度确定 | 第83页 |
·不抑制活细胞DNA扩增的最大EMA浓度确定 | 第83页 |
·EMA最佳曝光时间优化 | 第83-84页 |
·RT-PCR鉴别死活细胞混合菌悬液中活细胞 | 第84页 |
·DNA模板制备 | 第84页 |
·纯培养定量标准曲线制作 | 第84-85页 |
·牡蛎组织中副溶血弧菌细胞的RT-PCR和EMART-PCR定量检测 | 第85页 |
·RT-PCR鉴别经冻融后菌悬液中的活细胞 | 第85-86页 |
·人工污染牡蛎中副溶血弧菌活细胞的定量检测 | 第86-87页 |
·引物及RT-PCR扩增 | 第87-88页 |
·数据分析 | 第8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8-101页 |
·实时定量PCR优化结果 | 第88-91页 |
·EMA RT-PCR定量检测副溶血弧菌 | 第91-101页 |
·最佳EMA曝光时间 | 第91-92页 |
·不抑制活细胞DNA扩增的最大EMA浓度 | 第92-93页 |
·完全抑制死细胞DNA扩增的最小EMA浓度 | 第93-94页 |
·RT-PCR鉴别死活细胞混合液中的活细胞 | 第94-96页 |
·纯培养标准曲线 | 第96-97页 |
·人工污染牡蛎组织中副溶血弧菌RT-PCR和EMA RT-PCR定量检测与平板计数比较 | 第97-98页 |
·RT-PCR研究人工污染冻-融牡蛎样品中副溶血弧菌细胞存活情况 | 第98页 |
·人工污染牡蛎样品中副溶血弧菌活细胞定量检测结果 | 第98-101页 |
·小结 | 第101页 |
·讨论 | 第101-10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