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靳之林美术教育思想的来由与起源 | 第15-19页 |
第一节 北平师范学校的启蒙 | 第15页 |
第二节 师友教育思想的影响 | 第15-17页 |
一、中西贯通的教育理念 | 第15-16页 |
二、反学院派的教育路线 | 第16-17页 |
第三节 陕北民间艺术的启示 | 第17-18页 |
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靳之林美术教育思想的内涵与表征 | 第19-28页 |
第一节 靳之林美术教育思想的内涵 | 第19-24页 |
一、靳之林本人对其美术教育思想的观点 | 第19-22页 |
二、作者对靳之林美术教育思想的观点 | 第22-24页 |
第二节 美术史论优先化的教育思想与艺术创作观及特征 | 第24-26页 |
第三节 专业美术教育思想与中西教育理念的融合及特征 | 第26页 |
第四节 本原艺术活态传承与民间美术教学思想及其特征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靳之林民间美术教育思想的应用与实践 | 第28-33页 |
第一节 民间美术教育思想的生成过程 | 第28-29页 |
第二节 民间美术教育思想的实践应用 | 第29-32页 |
一、中国民间艺术造型体系进课堂 | 第29-30页 |
二、民间美术专业课程设置的引入 | 第30-31页 |
三、民间美术资源系统调查与整合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靳之林美术教育思想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现状与问题 | 第33-45页 |
第一节 中学美术教学开展现状 | 第33-38页 |
一、开设课程类别统计 | 第33-36页 |
二、美术课程教学现状 | 第36-37页 |
三、美术课程评价方式 | 第37-38页 |
第二节 中学美术教育现实问题 | 第38-40页 |
一、教学内容以西画为主 | 第38-39页 |
二、应试教育为教学主旨 | 第39-40页 |
三、课堂组织形式较单一 | 第40页 |
第三节 靳之林美术教育思想在中学美术教学应用效果分析 | 第40-43页 |
一、教学内容拓展化 | 第41页 |
二、学习方式发展化 | 第41-42页 |
三、教学评价多元化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5页 |
第五章 靳之林美术教育思想在样本中学美教中的个案研究与剖析 | 第45-62页 |
第一节 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美术教育个案研究与剖析 | 第45-52页 |
一、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办学体系架构 | 第45-46页 |
二、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学相关安排 | 第46-48页 |
三、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学实际调查 | 第48-52页 |
第二节 西安美术学院附属中学美术教育个案研究与剖析 | 第52-57页 |
一、西安美术学院附属中学办学体系架构 | 第52-53页 |
二、西安美术学院附属中学教学相关安排 | 第53-55页 |
三、西安美术学院附属中学教学实际调查 | 第55-57页 |
第三节 湖北三峡大学附属中学美术教育个案研究与剖析 | 第57-60页 |
一、湖北三峡大学附属中学办学体系架构 | 第57页 |
二、湖北三峡大学附属中学教学相关安排 | 第57-60页 |
三、湖北三峡大学附属中学教学实际调查 | 第60页 |
小结 | 第60-62页 |
第六章 靳之林美术教育思想对我国中学美术教学的触发与启示. | 第62-68页 |
第一节 靳之林美术教育思想对我国中学美术教学的触发 | 第62-63页 |
第二节 靳之林美术教育思想对我国中学美术教学的启示 | 第63-67页 |
一、注重传统绘画形式的学习 | 第63页 |
二、推动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 | 第63-65页 |
三、鼓励校本课程教材的编纂 | 第65-66页 |
四、提倡美术评价方式的拓展 | 第66-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第七章 靳之林美术教育思想与其他美术教育思想的对照与比较. | 第68-75页 |
第一节 靳之林美术教育思想与吴冠中的美术教育思想比较 | 第68-70页 |
第二节 靳之林美术教育思想与张道一的美术教育思想比较 | 第70-72页 |
第三节 靳之林美术教育思想与王学仲的美术教育思想比较 | 第72-73页 |
小结 | 第73-75页 |
结语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附录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