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绪论 | 第12-15页 |
| 1.1 问题提出 | 第12-13页 |
| 1.2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 1.3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1.3.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 1.3.2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5-27页 |
| 2.1 疏离感的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 2.1.1 疏离感的概念 | 第15-16页 |
| 2.1.2 疏离感的维度 | 第16页 |
| 2.1.3 疏离感的测量 | 第16-17页 |
| 2.2 家庭功能研究综述 | 第17-22页 |
| 2.2.1 家庭功能的概念 | 第17-18页 |
| 2.2.2 家庭功能的理论 | 第18-20页 |
| 2.2.3 家庭功能的测量 | 第20-22页 |
| 2.3 自尊研究综述 | 第22-23页 |
| 2.3.1 自尊的概念 | 第22页 |
| 2.3.2 自尊的结构 | 第22-23页 |
| 2.3.3 自尊的测量 | 第23页 |
| 2.4 高中生疏离感与家庭功能、自尊的关系研究 | 第23-27页 |
| 2.4.1 高中生疏离感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研究 | 第23-24页 |
| 2.4.2 疏离感和自尊的相关研究 | 第24-25页 |
| 2.4.3 高中生家庭功能与自尊的相关研究 | 第25页 |
| 2.4.4 以往研究的不足与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5-27页 |
| 3 研究设计 | 第27-31页 |
| 3.1 研究构想与假设 | 第27-28页 |
| 3.1.1 研究构想 | 第27页 |
| 3.1.2 研究假设 | 第27-28页 |
| 3.2 研究对象 | 第28页 |
| 3.3 研究工具 | 第28-30页 |
| 3.3.1 青少年疏离感问卷 | 第29页 |
| 3.3.2 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 | 第29页 |
| 3.3.3 自尊量表(SES) | 第29-30页 |
| 3.4 研究程序 | 第30页 |
| 3.5 数据处理 | 第30-31页 |
| 4 研究结果 | 第31-41页 |
| 4.1 同源方法偏差检验 | 第31页 |
| 4.2 高中生家庭功能、自尊和疏离感的现状分析 | 第31-33页 |
| 4.2.1 家庭功能的总体状况 | 第31-32页 |
| 4.2.2 自尊的总体状况 | 第32页 |
| 4.2.3 疏离感的总体情况 | 第32-33页 |
| 4.3 高中生家庭功能、自尊和疏离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33-36页 |
| 4.3.1 疏离感各维度的人口学特征差异分析 | 第33-34页 |
| 4.3.2 家庭功能各维度的人口学特征差异分析 | 第34-35页 |
| 4.3.3 自尊的人口学特征差异分析 | 第35-36页 |
| 4.4 高中生疏离感、家庭功能与自尊的相关分析 | 第36-37页 |
| 4.5 自尊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37-41页 |
| 4.5.1 自尊在家庭功能总的功能维度与总体疏离感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38页 |
| 4.5.2 自尊在问题解决与总体疏离感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38页 |
| 4.5.3 自尊在沟通与总体疏离感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38-39页 |
| 4.5.4 自尊在角色与总体疏离感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39页 |
| 4.5.5 自尊在情感反应与总体疏离感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39-40页 |
| 4.5.6 自尊在情感介入与总体疏离感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40页 |
| 4.5.7 自尊在行为控制与总体疏离感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40-41页 |
| 5 讨论 | 第41-47页 |
| 5.1 高中生疏离感的情况的讨论 | 第41-42页 |
| 5.1.1 高中生疏离感的现状讨论 | 第41页 |
| 5.1.2 高中生疏离感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分析 | 第41-42页 |
| 5.2 高中生自尊的情况 | 第42-44页 |
| 5.2.1 高中生自尊现状的分析讨论 | 第42-43页 |
| 5.2.2 高中生自尊水平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的分析讨论 | 第43-44页 |
| 5.3 高中生家庭功能的情况的讨论 | 第44-45页 |
| 5.3.1 高中生家庭功能现状的分析讨论 | 第44页 |
| 5.3.2 高中生家庭功能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的分析讨论 | 第44-45页 |
| 5.4 高中生疏离感、自尊、家庭功能相关的讨论 | 第45-46页 |
| 5.5 高中生自尊水平对家庭功能和疏离感中介效应的讨论 | 第46-47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47-50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47页 |
| 6.2 教育建议 | 第47-49页 |
| 6.3 研究不足与启示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 附录 | 第54-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