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电化教育论文--计算机化教学论文

即时通讯及思维导图软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以初中信息技术课为例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1.1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第13页
        1.1.2 初中信息技术课现状第13-14页
        1.1.3 初中生的发展现状及需求第14-15页
    1.2 研究假设第15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16页
        1.3.1 研究目的第15页
        1.3.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4 研究综述第16-20页
        1.4.1 QQ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第16-18页
        1.4.2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第18-20页
    1.5 论文结构第20-21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工具第21-29页
    2.1 概念界定第21-22页
        2.1.1 理论性课程第21页
        2.1.2 操作性课程第21页
        2.1.3 合作学习第21-22页
        2.1.4 自主学习第22页
    2.2 理论基础第22-26页
        2.2.1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第22-23页
        2.2.2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师生观第23-24页
        2.2.3 多尔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第24-25页
        2.2.4 研究性学习策略第25-26页
    2.3 相关工具第26-29页
        2.3.1 腾讯QQ第26-27页
        2.3.2 思维导图(XMind)第27-29页
第三章 基于QQ和XMind软件的课堂教学设计第29-38页
    3.1 教学设计思路第29-32页
    3.2 理论性课程的教学设计第32-35页
        3.2.1 使用QQ和XMind软件的课堂教学设计第32-34页
        3.2.2 使用PPT软件的课堂教学设计第34-35页
    3.3 操作性课程的教学设计第35-38页
        3.3.1 使用QQ和XMind软件的课堂教学设计第35-36页
        3.3.2 使用PPT软件的课堂教学设计第36-38页
第四章 教学实验研究第38-65页
    4.1 实验准备第38-39页
        4.1.1 实验目的第38页
        4.1.2 实验对象第38页
        4.1.3 实验变量第38-39页
        4.1.4 实验题目设计第39页
    4.2 前测实验的数据分析及结论第39-47页
        4.2.1 前测试卷的数据分析及结论第39-41页
        4.2.2 前测兴趣问卷的数据分析及结论第41-44页
        4.2.3 前测合作、自主学习问卷的数据分析及结论第44-47页
    4.3 教学实施过程第47-56页
        4.3.1 使用QQ和XMind软件辅助理论性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第47-50页
        4.3.2 使用PPT软件辅助理论性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第50-51页
        4.3.3 使用QQ和XMind软件辅助操作性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第51-55页
        4.3.4 使用PPT软件辅助操作性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第55-56页
    4.4 后测实验的数据分析及结论第56-65页
        4.4.1 后测试卷的数据分析及结论第56-58页
        4.4.2 后测兴趣问卷的数据分析及结论第58-62页
        4.4.3 后测合作、自主学习问卷的数据分析及结论第62-65页
第五章 访谈研究第65-68页
    5.1 访谈口的第65页
    5.2 访谈题口设计第65页
    5.3 前期访谈数据分析及结论第65-66页
    5.4 后期访谈数据分析及结论第66-68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8-70页
    6.1 研究总结第68-69页
    6.2 研究展望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致谢第73-74页
附录第74-79页
    附录1 前、后期访谈问题第74-76页
    附录2 合作、自主学习问卷第76-77页
    附录3 前测试卷第77-78页
    附录4 后测试卷第78-79页
    附录5 前、后测兴趣问卷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学校本课程的学习活动设计研究
下一篇:数学天才儿童大脑半球的信息加工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