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引言 | 第10-15页 |
| 第一章 汉语的时体与捷克语的时态 | 第15-28页 |
| 1.1 屈折语与分析语 | 第15-16页 |
| 1.2 时态与时体:两种不同的概念 | 第16-28页 |
| 1.2.1 汉语时间定位方式表达 | 第19-20页 |
| 1.2.2 时间范畴的发展 | 第20-28页 |
| 第二章 汉语与捷克语的动词分类及其语法特征 | 第28-46页 |
| 2.1 汉语中的动词分类 | 第28-32页 |
| 2.1.1 汉语中的动词按其词义或语法意义的分类 | 第28-29页 |
| 2.1.2 汉语中的动词按其语法功能的分类 | 第29-31页 |
| 2.1.3 汉语中的动词的语法特征 | 第31-32页 |
| 2.2 捷克语中的动词分类 | 第32-46页 |
| 2.2.1 捷克语中的动词按其所表示的主语行为的分类 | 第32-33页 |
| 2.2.2 捷克语中的动词按其语法功能的分类 | 第33-35页 |
| 2.2.3 捷克语中的动词按其语法意义的分类 | 第35-38页 |
| 2.2.4 捷克语中的动词变位 | 第38-46页 |
| 第三章 汉语与捷克语动词的时间范畴表达对比 | 第46-73页 |
| 3.1 汉语言与捷克语在表示现在时的对比 | 第48-58页 |
| 3.1.1 语气助词“呢” | 第48-49页 |
| 3.1.2 动态助词“着” | 第49-52页 |
| 3.1.3 时间副词“正”、“在”、“正在” | 第52-53页 |
| 3.1.4 动态助词“了” | 第53-57页 |
| 3.1.5 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副词与能愿动词 | 第57-58页 |
| 3.2 汉语言与捷克语在表示过去时的对比 | 第58-66页 |
| 3.2.1 语气助词“呢”、时间副词“正”、“在”、“正在” | 第58-59页 |
| 3.2.2 动态助词“着” | 第59-61页 |
| 3.2.3 动态助词“了” | 第61-62页 |
| 3.2.4 动态助词“过” | 第62-64页 |
| 3.2.5 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副词与能愿动词 | 第64-66页 |
| 3.3 汉语言与捷克语在表示将来时的对比 | 第66-70页 |
| 3.3.1 动态助词“了” | 第66-67页 |
| 3.3.2 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副词与能愿动词 | 第67-70页 |
| 3.4 汉语中动词的重叠在表示时体的角色 | 第70-73页 |
| 3.4.1 动词重叠的方式 | 第72-73页 |
| 第四章 汉语动词补语与捷克语动词的时间范畴表达对比 | 第73-98页 |
| 4.1 结果补语 | 第74-83页 |
| 4.2 趋向补语 | 第83-87页 |
| 4.3 可能补语 | 第87-88页 |
| 4.4 情态补语/状态补语/程度补语 | 第88-90页 |
| 4.5 程度补语 | 第90-91页 |
| 4.6 数量补语 | 第91-93页 |
| 4.7 时量补语/时间补语 | 第93-94页 |
| 4.8 处所补语 | 第94-95页 |
| 4.9 介词短语补语 | 第95-98页 |
| 第五章 针对母语为捷克语的学生的汉语教学策略 | 第98-103页 |
| 结语 | 第103-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