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交往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1-20页 |
(一)选题的依据及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选题的依据 | 第11页 |
2.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3.研究评述 | 第17-18页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9-20页 |
1.研究方法 | 第19页 |
2.创新点 | 第19-20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交往概述 | 第20-29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1.审美与交往 | 第20页 |
2.审美交往 | 第20-21页 |
3.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交往 | 第21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审美交往的主要理论依据 | 第21-23页 |
1.马克思的“实践交往”理论 | 第21-22页 |
2.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 第22页 |
3.审美交往理论 | 第22-23页 |
(三)审美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一致性 | 第23-25页 |
1.审美交往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 | 第23页 |
2.审美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特殊形式 | 第23-24页 |
3.审美交往和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 | 第24-25页 |
(四)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交往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25-26页 |
1.交互原则 | 第25页 |
2.平等原则 | 第25页 |
3. 赏识原则 | 第25-26页 |
4.创造原则 | 第26页 |
(五)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交往的现实意义 | 第26-29页 |
1.优化交往方式,改善人际关系 | 第26-27页 |
2.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审美 | 第27页 |
3.培育审美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第27-29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交往现状 | 第29-34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交往呈现出审美交往的趋势 | 第29-30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审美交往欠缺的主要表现 | 第30-32页 |
1. 审美交往的主体意识不强 | 第30页 |
2. 审美交往的实践不足 | 第30-31页 |
3. 审美交往的过程难以把握 | 第31页 |
4. 审美交往的环境有待优化 | 第31-32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审美交往欠缺的影响因素 | 第32-34页 |
1.主体关系失衡 | 第32页 |
2.教育者缺乏审美交往的思想意识 | 第32-33页 |
3.受教育者缺乏审美交往的需求 | 第33-34页 |
四、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交往的建议 | 第34-41页 |
(一)教育者层面 | 第34-35页 |
1.培养审美能力 | 第34页 |
2.提升语言修养 | 第34-35页 |
3.培育审美情感 | 第35页 |
(二)受教育者层面 | 第35-37页 |
1.树立主体观念 | 第35-36页 |
2.增强审美需求 | 第36-37页 |
(三)教育过程层面 | 第37-38页 |
1.丰富审美交往内容 | 第37页 |
2.注重审美交往实践 | 第37-38页 |
3.拓展审美交往领域 | 第38页 |
(四)教育环境层面 | 第38-41页 |
1.创设审美情境 | 第38-39页 |
2.优化人际环境 | 第39-40页 |
3.净化媒介环境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附录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