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15页 |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 | 第15-17页 |
1.4.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概述 | 第17-27页 |
2.1 心理健康教育 | 第17-18页 |
2.1.1 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 第17页 |
2.1.2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 第17-18页 |
2.2 思想政治教育 | 第18-20页 |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 第18-19页 |
2.2.2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第19-20页 |
2.3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 | 第20-23页 |
2.3.1 两者具有共同的主体 | 第20-21页 |
2.3.2 两者具有互补性 | 第21-22页 |
2.3.3 两者工作上相互渗透 | 第22-23页 |
2.4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2.4.1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 第23-24页 |
2.4.2 卡尔·罗杰斯的心理治疗理论 | 第24-25页 |
2.4.3 罗伯特·科尔斯的德商理论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问题的调查分析 | 第27-39页 |
3.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 第27-32页 |
3.1.1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分析方法 | 第27页 |
3.1.2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 第27-28页 |
3.1.3 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 | 第28-32页 |
3.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分析 | 第32-34页 |
3.2.1 部分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流于形式 | 第32-33页 |
3.2.2 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 第33页 |
3.2.3 学生自主性学习模式动摇传统的教师权威 | 第33-34页 |
3.2.4 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 | 第34页 |
3.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4-39页 |
3.3.1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缺位 | 第35-36页 |
3.3.2 高校“双型导师”的缺乏 | 第36-37页 |
3.3.3 高校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 | 第37页 |
3.3.4 自媒体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冲击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对策 | 第39-48页 |
4.1 转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 | 第39-41页 |
4.1.1 高校领导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 第39-40页 |
4.1.2 高校教师应转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固有认识 | 第40-41页 |
4.1.3 高校大学生应培养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 第41页 |
4.2 建设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 第41-43页 |
4.2.1 组建“双型导师”的专业教学队伍 | 第41-42页 |
4.2.2 外聘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定期指导工作 | 第42页 |
4.2.3 打造“自媒体化”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 第42-43页 |
4.3 坚持学生“自主性”和教师“权威性”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 第43-45页 |
4.3.1 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特性 | 第43-44页 |
4.3.2 重视传统课堂权威性 | 第44-45页 |
4.3.3 坚持教师权威主导下的大学生自主性学习 | 第45页 |
4.4 帮助大学生加强自身建设 | 第45-48页 |
4.4.1 增强大学生自我疗愈意识 | 第45-46页 |
4.4.2 重视朋辈辅导的研究与培训 | 第46页 |
4.4.3 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 第46-48页 |
结束语 | 第48-49页 |
附录 | 第49-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