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概述 | 第11-12页 |
1.1.1 枯草芽孢杆菌概述 | 第11页 |
1.1.2 枯草芽孢杆菌在酶制剂领域的应用 | 第11-12页 |
1.1.3 枯草芽孢杆菌在代谢工程领域的应用 | 第12页 |
1.1.4 枯草芽孢杆菌在疫苗的生产上的应用 | 第12页 |
1.1.5 枯草芽孢杆菌菌剂的应用 | 第12页 |
1.2 枯草芽孢杆菌调控表达系统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枯草芽孢杆菌启动子 | 第12-14页 |
1.2.2 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 | 第14-18页 |
1.2.2.1 枯草芽孢杆菌宿主 | 第14-15页 |
1.2.2.2 枯草芽孢杆菌表达载体开发 | 第15-16页 |
1.2.2.3 枯草芽孢杆菌整合载体构建 | 第16页 |
1.2.2.4 食品级表达系统 | 第16-18页 |
1.2.3 枯草芽孢杆菌基因表达调控系统 | 第18-19页 |
1.2.3.1 转录水平基因表达调控系统 | 第18页 |
1.2.3.2 转录后水平基因表达调控系统 | 第18-19页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1.3.1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3.2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枯草芽孢杆菌内源启动子表征及应用 | 第22-38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8页 |
2.2.1 菌株和质粒 | 第22页 |
2.2.2 试剂和药品 | 第22-23页 |
2.2.3 仪器和设备 | 第23-24页 |
2.2.4 分子操作 | 第24-26页 |
2.2.5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26-27页 |
2.2.6 GFP和生物量测定 | 第27页 |
2.2.7 实时定量PCR(qRT-PCR)分析 | 第27页 |
2.2.8 酯酶、角蛋白酶和碱性聚半乳糖醛酸裂解酶的活性测量 | 第27-2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7页 |
2.3.1 枯草芽孢杆菌内源启动子文库构建 | 第28-30页 |
2.3.2 内源启动子表达时期和强度的鉴定 | 第30-34页 |
2.3.3 温度对内源启动子表达强度的影响 | 第34页 |
2.3.4 pH对内源启动子表达强度的影响 | 第34-36页 |
2.3.5 不同表达时期的启动子在酶表达中的应用 | 第36-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广谱启动子与穿梭载体的构建 | 第38-52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8-44页 |
3.2.1 菌株和质粒 | 第38页 |
3.2.2 主要试剂和药品 | 第38页 |
3.2.3 仪器设备 | 第38页 |
3.2.4 DNA操作 | 第38-42页 |
3.2.5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42页 |
3.2.6 荧光强度分析 | 第42-43页 |
3.2.7 质粒遗传和结构稳定性分析 | 第43页 |
3.2.8 广谱启动子文库的构建及不同强度广谱启动子的筛选 | 第43-44页 |
3.2.9 qRT-PCR分析 | 第4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1页 |
3.3.1 广谱启动子的设计 | 第44-45页 |
3.3.2 广谱启动子在不同宿主中的表征 | 第45-47页 |
3.3.3 穿梭载体的构建与遗传稳定性分析 | 第47-49页 |
3.3.4 不同强度的广谱启动子的筛选 | 第49-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枯草芽孢杆菌转录后调控系统的构建 | 第52-66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2-57页 |
4.2.1 菌株和质粒 | 第52页 |
4.2.2 试剂和药品 | 第52页 |
4.2.3 仪器和设备 | 第52-53页 |
4.2.4 分子构建 | 第53-56页 |
4.2.5 GFP分析 | 第56页 |
4.2.6 蛋白酶酶活分析 | 第56页 |
4.2.7 qRT-PCR分析 | 第56-57页 |
4.2.8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5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7-65页 |
4.3.1 MS-DOS转录后基因表达调控系统的设计构建 | 第57-58页 |
4.3.2 MS-DOS转录后基因调控系统的表征 | 第58-59页 |
4.3.3 MS-DOS转录后调控系统的定量化和可逆性分析 | 第59-61页 |
4.3.4 sRNA Sr4核心序列的鉴定 | 第61-62页 |
4.3.5 基于Sr4基因组多个靶基因的调控 | 第62-63页 |
4.3.6 MS-DOS转录后调控系统作用机制研究 | 第63-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基于Ⅱ类毒素-抗毒素系统枯草芽孢杆菌食品级表达系统的构建 | 第66-77页 |
5.1 引言 | 第66-67页 |
5.2 材料和方法 | 第67-71页 |
5.2.1 菌株和质粒 | 第67页 |
5.2.2 食品级表达系统宿主B. subtilis TEA的构建 | 第67-69页 |
5.2.3 质粒构建 | 第69-70页 |
5.2.4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70页 |
5.2.5 仪器设备 | 第70页 |
5.2.6 分析方法 | 第70页 |
5.2.7 遗传稳定性分析 | 第70-7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1-76页 |
5.3.1 枯草芽孢杆菌食品级表达系统构建的基本原理和特征 | 第71-72页 |
5.3.2 木糖最小工作浓度的鉴定 | 第72-73页 |
5.3.3 食品级表达系统在混合碳源中的稳定性分析 | 第73-74页 |
5.3.4 食品级表达系统遗传稳定性分析 | 第74-75页 |
5.3.5 使用绿色荧光蛋白验证食品级表达系统 | 第75-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基于开发的调控表达系统优化枯草芽孢杆菌透明质酸合成途径 | 第77-87页 |
6.1 引言 | 第77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77-82页 |
6.2.1 菌株和质粒 | 第77-79页 |
6.2.2 分子构建 | 第79-81页 |
6.2.3 试剂和药品 | 第81页 |
6.2.4 仪器和设备 | 第81页 |
6.2.5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81页 |
6.2.6 HA的纯化和分析方法 | 第81-82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82-86页 |
6.3.1 基于食品级表达系统的HA合成途径构建 | 第82-83页 |
6.3.2 基于MS-DOS调控系统的HA合成相关途径靶基因的鉴定 | 第83-85页 |
6.3.3 基于内源不同生长期启动子的HA合成途径优化 | 第85-8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主要结论 | 第87-88页 |
展望 | 第88-89页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1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