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引言 | 第6-15页 |
(一)文献综述 | 第7-13页 |
1、国内研究状况 | 第7-12页 |
2、国外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 第15-22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1、人格的涵义 | 第15页 |
2、人格教育的涵义 | 第15-16页 |
(二)初中阶段是人格教育的特殊阶段 | 第16-18页 |
(三)初中历史人格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 | 第18-22页 |
二、2016 版教科书对历史教学人格教育的启示 | 第22-26页 |
(一)注重点线结合 | 第22-24页 |
(二)建构课程适应中学生认知发展 | 第24-26页 |
三、历史课程中人格教育的建构与整合 | 第26-32页 |
(一)挖掘利于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内容 | 第26-29页 |
1、爱国主义教育 | 第26-27页 |
2、民主法治教育 | 第27-28页 |
3、职业道德教育 | 第28页 |
4、人际关系教育 | 第28页 |
5、自由平等教育 | 第28-29页 |
(二)其他利于人格教育的课程内容 | 第29-32页 |
1、国土意识教育 | 第29-30页 |
2、民族精神教育 | 第30-31页 |
3、世界意识教育 | 第31-32页 |
四、多途径促进人格教育 | 第32-35页 |
(一)组织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活动 | 第32-33页 |
(二)开发校本课程 | 第33-35页 |
五、历史教师应促进自身人格的发展 | 第35-41页 |
(一)提升教师自身人格素质在人格教育中的作用 | 第35页 |
(二)历史教师提升自身人格的路径 | 第35-41页 |
1、秉承新课改理念 | 第35-36页 |
2、涵养高尚的品格 | 第36-37页 |
3、塑造个性、创造性 | 第37页 |
4、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 第37-38页 |
5、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 | 第38-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附录一 | 第45-47页 |
附录二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