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缩略语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29页 |
1 柚子概述(种类、分布、现状) | 第15-16页 |
2 柚子中的生物活性成分 | 第16-21页 |
2.1 黄酮类物质简介 | 第16-17页 |
2.2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和作用机理 | 第17-19页 |
2.2.1 抗癌、抗肿瘤作用及其应用 | 第17-18页 |
2.2.2 抗氧化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 第18页 |
2.2.3 抑菌抗病毒与消炎抗过敏作用 | 第18-19页 |
2.3 果胶及低酯果胶简介 | 第19-20页 |
2.3.1 果胶的结构性质 | 第19-20页 |
2.3.2 低酯果胶的现状 | 第20页 |
2.4 色素 | 第20-21页 |
3 黄酮类物质常用的检测方式 | 第21-22页 |
3.1 分光光度法 | 第21页 |
3.2 薄层色谱法 | 第21-22页 |
3.3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22页 |
4.黄酮类物质常用提取方法 | 第22-23页 |
4.1 微波辅助法 | 第22页 |
4.2 有机溶剂提取法 | 第22页 |
4.3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第22-23页 |
4.4 碱性水或碱性稀醇提取法 | 第23页 |
5 果胶常用提取方法 | 第23-25页 |
5.1 酸提取法 | 第23页 |
5.2 离子交换法 | 第23-24页 |
5.3 微生物法 | 第24页 |
5.4 微波辅助提取法 | 第24-25页 |
6 低酯果胶的制备方法 | 第25-27页 |
6.1 酸化乙醇法生产低酯果胶 | 第25页 |
6.2 碱法制取低酯果胶 | 第25页 |
6.3 酰胺法制取低酯果胶 | 第25-26页 |
6.4 酶作用制备低酯果胶 | 第26-27页 |
6.4.1 内源酶作用制备低酯果胶 | 第26页 |
6.4.2 外加酶制备低酯果胶 | 第26-27页 |
7 实验设计流程 | 第27页 |
8 实验目的及意义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碱性水提取黄酮条件优化及成分分析 | 第29-41页 |
1 引言 | 第29页 |
2 材料与仪器 | 第29-30页 |
2.1 实验原材料 | 第29-30页 |
2.2 实验试剂 | 第30页 |
2.3 实验仪器 | 第30页 |
3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3.1 黄酮的检测方法 | 第30页 |
3.2 标准曲线的制作方法: | 第30-31页 |
4 柚皮黄酮的提取工艺 | 第31页 |
5 实验操作步骤 | 第31-33页 |
5.1 不同pH对黄酮得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5.2 不同固液比对黄酮得率的影响 | 第32页 |
5.3 不同提取温度对黄酮得率的影响 | 第32页 |
5.4 不同提取时间对黄酮得率的影响 | 第32页 |
5.5 高效液相色谱的实验条件 | 第32-33页 |
6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第33-36页 |
6.1 标准曲线 | 第33页 |
6.2 不同pH对黄酮得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6.3 不同固液比对黄酮得率的影响 | 第34页 |
6.4 不同的提取温度对黄酮得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6.5 提取时间对黄酮得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7 最佳实验组合条件的确定 | 第36-39页 |
7.1 响应面试验结果 | 第36页 |
7.2 建立回归模型 | 第36-37页 |
7.3 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 | 第37-38页 |
7.4 响应面及等高线图 | 第38-39页 |
8 黄酮提取液成分分析 | 第39-40页 |
9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酸性水提取果胶条件优化 | 第41-54页 |
1 引言 | 第41页 |
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1-4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2.2 实验试剂 | 第41-42页 |
2.3 实验仪器 | 第42页 |
3 实验方法 | 第42-45页 |
3.1 实验流程 | 第42页 |
3.2 标准曲线的制作方法 | 第42-43页 |
3.2.1 半乳糖醛酸标准储备液的配制 | 第42页 |
3.2.2 半乳糖醛酸标准使用液的制备 | 第42页 |
3.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2-43页 |
3.3 果胶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43-44页 |
3.3.1 样品预处理 | 第43页 |
3.3.2 果胶提取液的制备 | 第43页 |
3.3.3 样品的测定 | 第43-44页 |
3.4 不同pH对果胶得率的影响 | 第44页 |
3.5 不同料液比对果胶得率的影响 | 第44页 |
3.6 不同的提取温度对果胶得率的影响 | 第44页 |
3.7 不同提取时间对果胶得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3.8 果胶分子量的测定 | 第45页 |
4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第45-48页 |
4.1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45页 |
4.2 不同pH对果胶得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4.3 不同固液比对果胶得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4.4 不同提取温度对果胶得率的影响 | 第47页 |
4.5 不同提取时间对果胶得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5 最佳实验组合条件的确定 | 第48-52页 |
5.1 响应面试验结果 | 第49页 |
5.2 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49-50页 |
5.3 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 | 第50-51页 |
5.4 响应面及等高线图 | 第51-52页 |
6 测定果胶的分子量 | 第52页 |
7 原材料(原始柚皮)中果胶含量的测定 | 第52-53页 |
8 本章小节 | 第53-54页 |
第四章 低酯果胶的制备 | 第54-67页 |
1 引言 | 第54页 |
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4-55页 |
2.1 实验原材料 | 第54-55页 |
2.2 实验试剂 | 第55页 |
2.3 实验仪器 | 第55页 |
3 实验操作方法 | 第55-57页 |
3.1 实验操作步骤 | 第55-56页 |
3.2 酰胺取代度和果胶酯化度的测定方法 | 第56页 |
3.3 果胶酯化度、酰胺化度和果胶得率的计算公式 | 第56-57页 |
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57页 |
4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第57-66页 |
4.1 果胶质量、pH、过氧化氢对果胶酯化度的影响 | 第57-63页 |
4.1.1 响应面实验设计及结果 | 第57-58页 |
4.1.2 果胶酯化度响应值二次模型的方差分析 | 第58-59页 |
4.1.3 响应面及等高线图 | 第59-60页 |
4.1.4 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60页 |
4.1.5 红外验证实验 | 第60-61页 |
4.1.6 验证实验 | 第61-63页 |
4.2 果胶质量、pH、过氧化氢对果胶酰胺化度的影响 | 第63-65页 |
4.2.1 响应面设计及结果 | 第63-64页 |
4.2.2 果胶酰胺化度响应值二次模型的方差分析 | 第64-65页 |
4.3 果胶质量、pH、过氧化氢对低酯果胶得率的影响 | 第65-66页 |
4.3.1 响应面实验设计及结果 | 第65-66页 |
4.3.2 低酯果胶得率响应值二次模型的方差分析 | 第66页 |
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7-69页 |
1 实验结论 | 第67-68页 |
2 讨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8页 |
附录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