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1.1 生命教育的源起和发展 | 第14-15页 |
1.2 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取向 | 第15-16页 |
1.2.1 生命教育的内涵 | 第15-16页 |
1.2.2 生命教育的实施取向 | 第16页 |
1.3 生命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 第16-19页 |
1.3.1 生命教育的内容 | 第16-19页 |
1.3.2 生命教育的目标 | 第19页 |
1.4 生命教育的组织形式 | 第19-20页 |
1.5 生命教育课程实践的相关研究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 第22-25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22-23页 |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页 |
2.2.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2.2.2 研究意义 | 第23页 |
2.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2.4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25-30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5-26页 |
3.1.1 中学生部分 | 第25页 |
3.1.2 大学生部分 | 第25-26页 |
3.2 研究工具 | 第26-27页 |
3.3 具体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3.4 研究过程 | 第28-29页 |
3.5 研究假设 | 第29-30页 |
第四章 “生命的成长”生命教育课程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第30-37页 |
4.1 生命教育课程名称代表的含义 | 第30页 |
4.2 生命教育课程设计的理论框架 | 第30-31页 |
4.3 生命教育课程设计框架的修订与完善 | 第31-33页 |
4.3.1 中学生生命教育课程设计部分 | 第31-32页 |
4.3.2 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设计部分 | 第32-33页 |
4.4 “生命的成长”生命教育课程大纲 | 第33-35页 |
4.4.1 中学生生命教育课程大纲 | 第33-34页 |
4.4.2 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大纲 | 第34-35页 |
4.5 生命教育课程实施与方法 | 第35-37页 |
4.5.1 教学实施安排 | 第35页 |
4.5.2 教学方法 | 第35-37页 |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7-77页 |
5.1 生命教育课程对学生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 第37-50页 |
5.1.1 生命教育课程对初中生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 | 第37-42页 |
5.1.2 生命教育课程对高中生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 | 第42-46页 |
5.1.3 生命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 | 第46-50页 |
5.2 生命教育课程教学过程评价结果 | 第50-62页 |
5.2.1 初中生命教育课程教学过程评价结果 | 第50-53页 |
5.2.2 高中生命教育课程教学过程评价结果 | 第53-57页 |
5.2.3 大学生命教育课程教学过程评价结果 | 第57-62页 |
5.3 生命教育课程教学总体评价结果 | 第62-75页 |
5.3.1 初中生命教育课程教学总体评价结果 | 第62-66页 |
5.3.2 高中生命教育课程教学总体评价结果 | 第66-71页 |
5.3.3 大学生命教育课程教学总体评价结果 | 第71-75页 |
小结 | 第75-77页 |
第六章 综合讨论 | 第77-87页 |
6.1 生命教育课程对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方面 | 第77-80页 |
6.1.1 生命教育课程对中学生、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效果整体分析 | 第77-79页 |
6.1.2 生命教育课程对中学生、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效果对比分析 | 第79-80页 |
6.2 生命教育课程对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面 | 第80-82页 |
6.2.1 生命教育课程对中学生、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效果整体分析 | 第80-81页 |
6.2.2 生命教育课程对中学生、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效果对比分析 | 第81-82页 |
6.3 学生参与生命教育课程的反馈和评价方面 | 第82-83页 |
6.4 “生命的成长”生命教育课程方案的完善 | 第83-87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87-9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87页 |
7.2 研究不足 | 第87-88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88页 |
7.4 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建议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附录 | 第93-126页 |
致谢 | 第126-12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