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研究体系、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1.4.1 研究体系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3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介绍 | 第16-27页 |
2.1 新媒体的内涵和特点 | 第16-19页 |
2.1.1 新媒体的内涵 | 第16-17页 |
2.1.2 新媒体的特点 | 第17-19页 |
2.2 网络传播的内涵和特点 | 第19-23页 |
2.2.1 网络传播的内涵 | 第19-20页 |
2.2.2 网络传播的特点 | 第20-23页 |
2.3 高校形象 | 第23-25页 |
2.3.1 高校形象的概念探析 | 第23-24页 |
2.3.2 高校形象构成要素 | 第24-25页 |
2.4 高校形象与新媒体网络传播之间的关系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新媒体网络传播对高校形象的作用和影响 | 第27-46页 |
3.1 新媒体网络传播发展现状 | 第27页 |
3.2 多种网络组织形式对高校形象的作用 | 第27-32页 |
3.2.1 信息交换类型网站的作用 | 第27-30页 |
3.2.2 被动功能性网站的作用 | 第30-31页 |
3.2.3 主动服务类型网站的作用 | 第31页 |
3.2.4 多种类型网站交汇的作用 | 第31-32页 |
3.3 新媒体网络传播本体要素对高校形象的影响 | 第32-43页 |
3.3.1 互动便捷,个人媒体接近权提升 | 第33-36页 |
3.3.2 形式多样,信息碎片化趋势扩散 | 第36-37页 |
3.3.3 门槛消失,负面信息病毒式传播 | 第37-39页 |
3.3.4 主动获取,信息对等流程全公开 | 第39-40页 |
3.3.5 渠道畅通,信息传播多方位集合 | 第40-42页 |
3.3.6 时效要求,回应速度须尽量提高 | 第42-43页 |
3.4 新媒体媒介整体对高校形象的双刃剑作用 | 第43-46页 |
3.4.1 新媒体媒介对高校形象的积极作用 | 第43-44页 |
3.4.2 新媒体媒介对高校形象的消极作用 | 第44-46页 |
第四章 高校应对新媒体网络传播对形象影响的现状 | 第46-53页 |
4.1 高校制定应对策略的必要性 | 第46页 |
4.2 高校应对现状简述 | 第46-53页 |
4.2.1 网络主动参与获得身份认同 | 第46-48页 |
4.2.2 信息公开透明获取权力提升 | 第48-49页 |
4.2.3 正面及时回应打破议程设置 | 第49-50页 |
4.2.4 负面消极回应马太效应叠加 | 第50-51页 |
4.2.5 公安部门合作制止恶性谣言 | 第51-53页 |
第五章 高校应对新媒体网络传播对形象影响的不足及建议 | 第53-73页 |
5.1 高校应对中的不足 | 第53-57页 |
5.1.1 官本位意识存在其中 | 第53-54页 |
5.1.2 应对态度上不够积极 | 第54页 |
5.1.3 无倾向信息应对空白 | 第54-55页 |
5.1.4 应对制度仍略有缺失 | 第55-56页 |
5.1.5 网络传播理论了解少 | 第56-57页 |
5.2 高校应对建议 | 第57-67页 |
5.2.1 放低身段平等交流 | 第57-58页 |
5.2.2 负面信息积极应对 | 第58-59页 |
5.2.3 无倾向信息多重视 | 第59-60页 |
5.2.4 充分利用意见领袖 | 第60-61页 |
5.2.5 应对制度不断完善 | 第61-62页 |
5.2.6 网络素养培训提升 | 第62-64页 |
5.2.7 主动曝光占领主动 | 第64-65页 |
5.2.8 正面宣传构建形象 | 第65-67页 |
5.3 典型案例分析 | 第67-73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