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RTACT | 第6-8页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12-24页 |
1 中学生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13-16页 |
1.1 应激事件 | 第13-14页 |
1.2 应对方式 | 第14页 |
1.3 认知特点 | 第14-15页 |
1.4 社会支持 | 第15-16页 |
2 自杀意念 | 第16-19页 |
2.1 自杀意念的概念 | 第16-17页 |
2.2 自杀意念的相关理论 | 第17-19页 |
2.2.1 应激—易感理论 | 第17-18页 |
2.2.2 认知行为理论 | 第18-19页 |
3 自杀意念、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的关系 | 第19-21页 |
3.1 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 | 第19页 |
3.2 应对方式与生活事件、自杀意念的关系 | 第19-21页 |
4 问题提出 | 第21-23页 |
5 研究假设 | 第23-24页 |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 第24-49页 |
研究一 问卷调查 | 第24-40页 |
1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2 研究工具 | 第24-25页 |
2.1 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 | 第24-25页 |
2.2 青少年生活事件自评量表 | 第25页 |
2.3 自评应对策略量表 | 第25页 |
3 实验程序与数据处理 | 第25-26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6-35页 |
4.0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第26页 |
4.1 各变量稳定性及年级、性别差异 | 第26-27页 |
4.2 各类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相关 | 第27-28页 |
4.3 各类生活事件对自杀意念的预测 | 第28页 |
4.4 生活事件、应对方式、自杀意念的关系 | 第28-32页 |
4.4.1 生活事件压力、自杀意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 | 第28-29页 |
4.4.2 生活事件压力、自杀意念与应对方式间交叉滞后分析 | 第29-32页 |
4.5 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路径分析 | 第32-33页 |
4.6 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间的作用 | 第33-35页 |
5 讨论 | 第35-40页 |
5.1 各变量的动态发展 | 第35-36页 |
5.2 生活事件压力、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的关系 | 第36-38页 |
5.2.1 生活事件压力与自杀意念的关系 | 第36-37页 |
5.2.2 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的关系 | 第37-38页 |
5.3 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压力与自杀意念间的作用 | 第38-40页 |
研究二 个人访谈 | 第40-49页 |
1 访谈对象 | 第40-41页 |
1.1 自杀意念得分组别与分布 | 第40页 |
1.2 访谈对象选择 | 第40-41页 |
2 访谈内容与程序 | 第41页 |
3 内容分析与处理 | 第41页 |
4 研究结果 | 第41-46页 |
4.1 组别稳定性 | 第41-42页 |
4.2 访谈内容 | 第42-46页 |
4.2.1 对自我的评价与期望 | 第42-43页 |
4.2.2 对生活状态的评价与期望 | 第43页 |
4.2.3 对回忆的取舍 | 第43-44页 |
4.2.4 应对方式及效果 | 第44页 |
4.2.5 认知推理过程 | 第44-45页 |
4.2.6 对生命与死亡的认识 | 第45-46页 |
4.2.7 对自杀事件及其原因的看法 | 第46页 |
5 讨论 | 第46-49页 |
5.1 自杀意念高分学生的压力 | 第46-47页 |
5.2 自杀意念高分学生的认知特点 | 第47页 |
5.3 自杀意念高分学生的生命认知 | 第47-49页 |
第三部分 综合讨论 | 第49-51页 |
1 关于预防青少年自杀的建议 | 第49-50页 |
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0-51页 |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0页 |
附录 | 第60-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