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页 |
1.4 本文可行性分析 | 第13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2章 贾国平与《于无声处》 | 第15-18页 |
2.1 贾国平及其音乐创作 | 第15-16页 |
2.2 《于无声处》概述 | 第16-1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3章 《于无声处》中心音列技术的运用 | 第18-43页 |
3.1 泛音列作为基本结构成分的中心音列及其结构特征 | 第18-22页 |
3.2 五度循环音列作为基本结构成分的中心音列及其结构特征 | 第22-24页 |
3.3 五声音阶作为基本结构成分的中心音列及其结构特征 | 第24-26页 |
3.4 中心音列技术个性化运用 | 第26-38页 |
3.4.1 音列首音作为调中心音的运用 | 第26-30页 |
3.4.2 纯五度音程作为核心音程的运用 | 第30-36页 |
3.4.3 中心音列的非五声性运用 | 第36-38页 |
3.5 十二音列作为基本结构成分的中心音列技术运用 | 第38-41页 |
3.5.1 十二音列的结构分析 | 第39-40页 |
3.5.2 十二音列的呈现形式 | 第40-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于无声处》中心和音技术及音块技术的运用 | 第43-53页 |
4.1 中心和音技术的运用 | 第43-50页 |
4.1.1 中心和音的结构及派生关系 | 第44-46页 |
4.1.2 中心和音在作品中的呈现形式 | 第46-50页 |
4.2 音块技术的运用 | 第50-5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微分音对中心音的润饰作用 | 第53-57页 |
5.1 辅助音类型微分音的运用 | 第53-54页 |
5.2 经过音类型微分音的运用 | 第54-55页 |
5.3 八度形式微分音的运用 | 第55-5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