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设计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引言 | 第7-13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7-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2页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概述 | 第13-29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9页 |
一、教学设计的涵义及其发展趋势 | 第13-15页 |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涵义及其特征 | 第15-19页 |
第二节 关于翻转课堂教学的经典案例介绍 | 第19-25页 |
一、国外经典案例 | 第19-22页 |
二、国内经典案例 | 第22-25页 |
第三节 关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一、建构主义 | 第25-26页 |
二、最近发展区 | 第26页 |
三、人本主义 | 第26-27页 |
第四节 关于翻转课堂教学的认知误区 | 第27-29页 |
一、微视频代替说 | 第27-28页 |
二、弱化教师的功能 | 第28-29页 |
第二章 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现状的调查 | 第29-34页 |
第一节 问卷调查说明 | 第29页 |
第二节 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29-32页 |
一、历史教师课前进行教学设计的调查与分析 | 第29-30页 |
二、历史教师教学设计主要出发点的调查与分析 | 第30页 |
三、历史教师教学方式的调查与分析 | 第30-31页 |
四、教学效果的调查与分析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一、缺乏个性化的教学环境 | 第32页 |
二、教师角色的单极化 | 第32页 |
三、教学效果欠佳 | 第32-34页 |
第三章 中学历史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 | 第34-57页 |
第一节 设计的原则 | 第34-36页 |
一、普适性的原则 | 第34页 |
二、教师角色多元化的原则 | 第34-35页 |
三、有效教学的原则 | 第35-36页 |
四、灵活多变的原则 | 第36页 |
第二节 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 第36-41页 |
一、Gerstein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 第36-37页 |
二、Robert Talbert的翻转课堂结构图 | 第37-38页 |
三、张金磊等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 第38-39页 |
四、张宝辉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 第39-40页 |
五、钟晓流等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中学历史教学设计 | 第41-55页 |
一、课程开发 | 第41-44页 |
二、课前阶段 | 第44-46页 |
三、课中阶段 | 第46-50页 |
四、档案袋评价 | 第50-52页 |
五、翻转课堂教学的案例:《维新变法运动》 | 第52-55页 |
第四节 比较分析 | 第55-57页 |
—、结构程序比较 | 第55页 |
二、学生参与度比较 | 第55-56页 |
三、教师角色的比较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对翻转课堂在我国发展前景的反思 | 第57-61页 |
第一节 美国教育的固有土壤 | 第57-59页 |
一、美国传统教育中自由、协作的学习氛围 | 第57-58页 |
二、教师更加独立、自愿地开发课程 | 第58-59页 |
第二节 审思翻转课堂在中国的境况 | 第59-61页 |
一、成熟全面地看待翻转课堂的发展成果 | 第59页 |
二、警惕“破坏式创新”的推进方式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 第65-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