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食品标准与检验论文--食品分析与检验论文

玉米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1 前言第14-29页
    1.1 山东省玉米生产状况概述第14页
    1.2 玉米中主要真菌毒素概述第14-20页
        1.2.1 玉米中几种主要真菌毒素及其危害第15-19页
            1.2.1.1 黄曲霉毒素(AFT)第15-16页
            1.2.1.2 伏马毒素(FUN)第16-17页
            1.2.1.3 玉米赤霉烯酮(ZON)第17-18页
            1.2.1.4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第18-19页
        1.2.2 真菌毒素的污染现状第19-20页
    1.3 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研究现状第20-24页
        1.3.1 分离提取技术第20-22页
            1.3.1.1 dSPE法(dispersive Solid Phase Extraction,dSPE)第20页
            1.3.1.2 提取液的选择第20-21页
            1.3.1.3 样品溶液的净化第21-22页
                1.3.1.3.1 液液萃取(LLE)第21页
                1.3.1.3.2 固相萃取(SPE)净化第21-22页
                1.3.1.3.3 免疫亲和柱(IAC)净化第22页
        1.3.2 检测方法第22-24页
            1.3.2.1 酶联免疫法(ELISA)第22-23页
            1.3.2.2 薄层色谱法(TLC)第23页
            1.3.2.3 气相色谱法(GC)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第23页
            1.3.2.4 液相色谱法(LC)第23-24页
            1.3.2.5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MS)第24页
    1.4 玉米中真菌毒素污染的主要环节第24-26页
        1.4.1 种植过程第25页
        1.4.2 收获过程第25-26页
        1.4.3 储藏过程第26页
    1.5 玉米真菌毒素的防控措施第26-27页
        1.5.1 适时播种及收获第26页
        1.5.2 防止玉米穗破损,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第26页
        1.5.3 加快玉米新品种培育,提高玉米质量第26-27页
        1.5.4 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技术与装备水平第27页
        1.5.5 合理防治病虫害,保障玉米质量安全第27页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7-28页
        1.6.1 玉米中真菌毒素主要风险因子确立研究第27页
        1.6.2 玉米中多种真菌毒素残留检测方法研究第27-28页
        1.6.3 山东玉米主产县玉米真菌毒素的污染分布研究第28页
    1.7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第28-2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9-33页
    2.1 材料第29页
        2.1.1 仪器第29页
        2.1.2 试剂第29页
        2.1.3 标准品第29页
        2.1.4 混合标准溶液A的配制第29页
    2.2 方法第29-32页
        2.2.1 色谱条件第29-30页
        2.2.2 质谱条件第30-31页
        2.2.3 代表性玉米样品抽样第31页
        2.2.4 样品处理第31页
        2.2.5 样品提取及净化第31-32页
    2.3 方法验证第32-33页
        2.3.1 基质效应实验第32页
        2.3.2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第32页
        2.3.3 检出限(Limit of Detection,LOD)和定量限(Limit of Quantity,LOQ)第32页
        2.3.4 回收率和精密度实验第32-3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3-50页
    3.1 玉米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的优化第33-41页
        3.1.1 色谱条件的优化第33页
        3.1.2 质谱条件的优化第33-34页
        3.1.3 样品前处理条件的优化第34-35页
        3.1.4 定溶液的选择第35页
        3.1.5 基质效应第35-38页
        3.1.6 方法回收率及精密度第38-41页
        3.1.7 实际样品的检测第41页
    3.2 山东省玉米污染水平第41-50页
        3.2.1 采集样品中毒素整体污染水平第41-44页
            3.2.1.1 伏马毒素(FUN)整体污染水平第41-42页
            3.2.1.2 黄曲霉毒素(AFT)整体污染水平第42-43页
            3.2.1.3 区吐毒素(DON)整体污染水平第43页
            3.2.1.4 米赤霉烯酮(ZON)整体污染水平第43-44页
        3.2.2 不同年份污染水平比较第44-45页
        3.2.3 不同地区污染水平比较第45-46页
        3.2.4 米中多真菌毒素混合污染状况第46-47页
        3.2.5 米真菌毒素污染情况第47页
        3.2.6 米受真菌毒素污染的原因第47-48页
        3.2.7 影响山东省玉米质量安全的主要风险因子第48-50页
4 结论第50-52页
    4.1 玉米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的建立第50页
    4.2 检测技术的应用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63页
致谢第63-6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有机改性蒙脱土吸附脱除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及其安全性评价
下一篇:新疆阿克苏灰枣免疫因子鉴定及免疫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