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义、词汇、词义(训诂学)论文

于省吾《新证》训诂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引言第9-20页
 第一节 于省吾先生其人第9-11页
  一、于省吾先生生平简介第9-10页
  二、于省吾先生学术概况第10-11页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范围第11-13页
 第三节 《新证》的研究价值第13-18页
  一、有关于氏训诂成就的研究现状及评价第13-14页
  二、实践意义第14-15页
  三、理论意义第15-18页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第18-20页
  一、研究任务第18页
  二、研究方法第18-20页
第二章 《新证》的训诂体式第20-24页
 第一节 训诂体式的分类第20-21页
 第二节 札记体的发展及特点第21-22页
 第三节 《新证》的训诂体式第22-24页
第三章 《新证》的训诂内容第24-78页
 第一节 考察旧注第24-55页
  一、《新证》据以考释的典籍及其前贤旧注第24-29页
  二、《新证》对于旧注失当之考察第29-52页
  三、《新证》对前注之证成第52-54页
  四、释疑与存疑第54-55页
 第二节 考释词句第55-71页
  一、考字释词第56-60页
  二、考证名物典制第60-64页
  三、训释文句第64-69页
  四、考文史知识第69-71页
 第三节 校勘文字第71-78页
  一、《新证》对典籍的校订及维护第72-74页
  二、校勘方法第74-78页
第四章 《新证》的训话方法(上):语言文字学层面的方法第78-119页
 第一节 训诂方法的层次性第78-85页
  一、《新证》训诂所体现的哲学观念第78-82页
  二、《新证》训诂所运用的逻辑方法第82-85页
 第二节 语言文字学层面的方法(一):揭示字际聚合关系第85-104页
  一、从字形的角度揭示字际关系第86-95页
  二、从字音的角度揭示字际关系第95-104页
 第三节 语言文字学层面的方法(二):揭示语词组合关系第104-119页
  一、语词组合关系是语境的构成内容第104-105页
  二、据境索义是正确考释词义的必然要求第105-107页
  三、传统训诂学有关据境索义的理论与实践第107-108页
  四、《新证》据境索义方法的考察第108-119页
第五章 《新证》的训话方法(下):文献学层面的方法第119-147页
 第一节 征引传世文献考释典籍第121-130页
  一、《新证》据以考字释义所征引的文献第121-123页
  二、征引的对象及其功用第123-130页
 第二节 征引出土材料考释典籍第130-147页
  一、出土文献的种类及运用第131-143页
  二、出土实物的种类及运用第143-147页
第六章 《新证》训诂评述第147-212页
 第一节 《新证》的训诂贡献第147-187页
  一、训诂实践上的成就第147-158页
  二、训诂材料上的拓展第158-164页
  三、训诂方法上的继承与创新第164-174页
  四、训诂理论上的贡献第174-181页
  五、以于氏为代表的“训诂新证派”的形成第181-187页
 第二节 《新证》训诂取得突破的原因第187-199页
  一、《新证》产生的学术背景第187-191页
  二、于省吾先生自身的学养第191-194页
  三、于省吾先生的治学精神第194-199页
 第三节 《新证》训诂的缺失第199-205页
  一、重复论证第199页
  二、自相矛盾第199页
  三、迂曲为说第199-200页
  四、部分结论尚需重新审视第200-205页
 第四节 《新证》训诂引起的思考第205-212页
  一、文本的本原性与语言中“习非成是”的关系第205-208页
  二、地下材料与传世材料的关系第208-212页
第七章 结语第212-215页
参考文献第215-222页
致谢第222-22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目录第223页

论文共2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黎氏语法体系研究
下一篇:基于粒度计算智能的计算机网络路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