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黎氏语法体系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二、黎氏语法体系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新著国语文法》研究(上) | 第14-30页 |
第一节 《文法》研究概述 | 第14-17页 |
一、汉语语法学史的有关评价 | 第14-15页 |
二、学术论文的有关研究 | 第15-17页 |
第二节 "句本位"文法是一种教学语法——《文法》"序"和"引论"解读 | 第17-23页 |
一、《文法》体系的形成和检验 | 第17-18页 |
二、"句本位"文法和图解法 | 第18-21页 |
三、《文法》的教学法和使用法 | 第21-23页 |
第三节 第一圆周:基本的讲授——《文法》前三章述评 | 第23-30页 |
一、前三章是学习"句本位"文法的基础 | 第23-28页 |
二、其编排特点是"总—分—总"结构 | 第28页 |
三、前三章是整个体系的第一环节 | 第28-30页 |
第二章 《新著国语文法》研究(下) | 第30-88页 |
第四节 第二阶段:以简驭繁、以图解句——《文法》单句句法研究 | 第30-57页 |
一、"位"理论统辖下各种变式句及其他句法现象研究 | 第30-40页 |
二、"省略"理论统辖下各种句法现象研究 | 第40-45页 |
三、"复成分"和"附加成分的后附"统辖下的句法研究 | 第45-50页 |
四、单句研究中的"以图解句"举要 | 第50-57页 |
第五节 句法标准 只备参检——《文法》词类细目研究 | 第57-64页 |
一、动词细目研究中的句法标准 | 第57-59页 |
二、注重句法的介词细目研究 | 第59-64页 |
第六节 第三阶段:大语法观——《文法》复句、篇章研究 | 第64-71页 |
一、《文法》对复句的研究 | 第65-69页 |
二、《文法》对段落篇章和修辞的研究 | 第69-71页 |
第七节 《文法》的体例和体系特点研究 | 第71-88页 |
一、《文法》体例研究 | 第71-82页 |
二、《文法》的体系特点 | 第82-88页 |
第三章 《比较文法》研究 | 第88-133页 |
第一节 《比较文法》研究概述 | 第88-93页 |
一、《比较》研究概述 | 第88-89页 |
二、《比较》的体系、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89-93页 |
第二节 《比较》对宾位和副位的研究——突出"疑否倒装"等变式句法 | 第93-102页 |
一、"变式的宾位"之研究 | 第94-98页 |
二、"变式的副位"之研究 | 第98-102页 |
第三节 《比较》对"补位"的研究——突出"足位免谓"和"宾足意使" | 第102-109页 |
一、突出"足位免谓"的问题 | 第103-104页 |
二、解决"宾足意使"之难题 | 第104-109页 |
第四节 《比较》对领位和同位的研究——攻破四个虚词难点 | 第109-118页 |
一、主领标"之" | 第109-114页 |
二、转化用"其" | 第114-115页 |
三、联代用"者" | 第115-116页 |
四、形附标"所" | 第116-118页 |
第五节 《比较》之体例研究 | 第118-133页 |
一、"中外比较"之"谜" | 第119-121页 |
二、"古今比较"之研究 | 第121-130页 |
三、《比较》的体例特点 | 第130-133页 |
第四章 《教程》、《十八课》和《教材》研究 | 第133-156页 |
第一节 《教程》研究 | 第133-146页 |
一、书名和成书经过 | 第133-135页 |
二、体例特点和内容简述 | 第135-146页 |
第二节 《十八课》和《教材》研究 | 第146-156页 |
一、书名和成书经过 | 第146-147页 |
二、体例特点和内容简述 | 第147-15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56-171页 |
第一节 黎氏语法体系始终坚持"句本位" | 第156-162页 |
一、九品五类词和六大成分 | 第157页 |
二、"七位"和"名物化" | 第157-158页 |
三、词法、句法和章法 | 第158-159页 |
四、中心词分析法和图解法 | 第159-162页 |
第二节 关于"教学语法" | 第162-169页 |
一、教学语法和语法教学 | 第163-165页 |
二、狭义的教学语法和广义的教学语法 | 第165页 |
三、教学语法属于应用语法学范畴 | 第165-166页 |
四、教学语法是规范性的传统语法 | 第166-167页 |
五、教学语法的特点和教学语法体系的特点 | 第167-169页 |
第三节 黎氏语法体系是经典式教学语法 | 第169-171页 |
第六章 余论 | 第171-181页 |
一、黎氏语法体系形成之个人原因 | 第171-175页 |
二、黎氏语法体系形成之学术背景 | 第175-177页 |
三、黎氏语法体系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177-181页 |
附录:黎氏语法研究成果 | 第181-189页 |
参考文献 | 第189-193页 |
感言 | 第193-194页 |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