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失业问题及政府调控对策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0-12页 |
1.3 选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1.4 创新与不足及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2 国内外失业理论和政策综述 | 第14-23页 |
2.1 西方失业理论对失业原因的论述 | 第14-17页 |
2.1.1 工资失业论 | 第14页 |
2.1.2 有效需求不足失业论 | 第14-15页 |
2.1.3 摩擦和自愿失业论 | 第15页 |
2.1.4 结构性失业论 | 第15-16页 |
2.1.5 技术失业论 | 第16页 |
2.1.6 其他观点 | 第16-17页 |
2.2 西方失业理论对就业对策的建议 | 第17-18页 |
2.2.1 调整工资 | 第17页 |
2.2.2 运用经济手段调控失业 | 第17页 |
2.2.3 加强劳动力供给管理 | 第17-18页 |
2.3 国内对失业性质及原因的理论研究 | 第18-20页 |
2.3.1 总量失业论 | 第18-19页 |
2.3.2 结构性失业 | 第19页 |
2.3.3 垄断性、制度性和劳动力市场分割性失业 | 第19页 |
2.3.4 有效需求不足性失业 | 第19-20页 |
2.4 国内对缓解失业的政策措施研究 | 第20-22页 |
2.4.1 树立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 | 第20页 |
2.4.2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 第20页 |
2.4.3 实施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 | 第20-21页 |
2.4.4 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 | 第21-22页 |
2.5 干扰实现就业的因素及调控对策 | 第22-23页 |
3 营口市失业问题分析 | 第23-43页 |
3.1 干扰失业者就业的标准因素体系 | 第23-25页 |
3.1.1 经济发展层面 | 第23-24页 |
3.1.2 失业者层面 | 第24页 |
3.1.3 劳动力市场层面 | 第24-25页 |
3.2 就业因素筛选模型 | 第25-28页 |
3.2.1 就业因素筛选模型的构建 | 第25-26页 |
3.2.2 运用筛选模型筛选 | 第26-28页 |
3.3 营口市失业问题的城市比较 | 第28-35页 |
3.3.1 大连市的失业概况 | 第28-31页 |
3.3.2 营口市缓解失业的劣势因素分析 | 第31-35页 |
3.4 营口市失业问题的成因和特点 | 第35-38页 |
3.4.1 营口市失业问题的成因 | 第35-37页 |
3.4.2 营口市失业问题的特点 | 第37-38页 |
3.5 营口市的就业障碍和就业预测 | 第38-43页 |
3.5.1 营口市的就业障碍 | 第38-39页 |
3.5.2 营口市的就业预测 | 第39-43页 |
4 治理失业的政府调控对策 | 第43-53页 |
4.1 建立两大机制 | 第43-45页 |
4.1.1 建立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 第43-44页 |
4.1.2 建立劳动就业基金保障机制 | 第44-45页 |
4.2 推行政府调控对策 | 第45-53页 |
4.2.1 依靠经济发展拉动就业 | 第45-47页 |
4.2.2 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 | 第47-48页 |
4.2.3 积极开发人力资源 | 第48-49页 |
4.2.4 培养和发展城市内外劳动力市场 | 第49-51页 |
4.2.5 帮扶弱势失业人口就业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A 2004年第四季度营口市劳动力需求情况 | 第57-60页 |
附录B 2004年第四季度营口市劳动力供求情况 | 第60-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