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对偶修辞格探究
| 内容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1 绪论 | 第7-13页 | 
| 1.1 选题的动因 | 第7页 |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7-11页 |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 2 静态:对偶辞格内部外部研究 | 第13-29页 | 
| 2.1 对偶名称溯源及其分类 | 第14-18页 | 
| 2.1.1 对偶辞格名称溯源 | 第14-15页 | 
| 2.1.2 对偶辞格分类 | 第15-18页 | 
| 2.2 对偶之“形显义微” | 第18-20页 | 
| 2.3 对偶辞格的适用范围(相比较其他辞格) | 第20-24页 | 
| 2.3.1 对偶辞格的语言适用范围 | 第20-22页 | 
| 2.3.2 比喻、借代、回环辞格的语言适用范围 | 第22-24页 | 
| 2.4 对偶辞格之“兼容性” | 第24-29页 | 
| 2.4.1 对偶与比喻 | 第25-26页 | 
| 2.4.2 对偶与借代 | 第26页 | 
| 2.4.3 对偶与回环 | 第26-29页 | 
| 3 动态:对偶具体形态使用现状及常规变格对偶辞格 | 第29-47页 | 
| 3.1 对偶具体形态的使用现状 | 第29-33页 | 
| 3.2 常规对偶辞格 | 第33-38页 | 
| 3.3 变格对偶辞格 | 第38-47页 | 
| 3.3.1 正常范围内的对偶变格:适题旨、应情境 | 第38-45页 | 
| 3.3.2 异常范围内的对偶变格:乖本意、逆情境 | 第45-47页 | 
| 4 对偶辞格及其具体形态发展变化的原因 | 第47-55页 | 
| 4.1 内部原因 | 第47-49页 | 
| 4.1.1 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离异性 | 第47-48页 | 
| 4.1.2 “形显义微”的特征 | 第48-49页 | 
| 4.1.3 题旨与情境 | 第49页 | 
| 4.2 外部原因 | 第49-55页 | 
| 4.2.1 语言发展 | 第49-50页 | 
| 4.2.2 解码者与编码者 | 第50-51页 | 
| 4.2.3 时代影响 | 第51-52页 | 
| 4.2.4 心理特征 | 第52-55页 | 
| 5 总结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9-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