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1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9页 |
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罗平花灯概述 | 第11-18页 |
第一节 罗平花灯的历史传统及衍变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罗平花灯的分布及分类 | 第12页 |
第三节 罗平花灯的特点 | 第12-15页 |
一、内容特点 | 第12-13页 |
二、唱词结构 | 第13页 |
三、衬字应用较多,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 | 第13页 |
四、音乐特征 | 第13-14页 |
五、演唱特点 | 第14-15页 |
六、伴奏乐器 | 第15页 |
第四节 罗平花灯的发展 | 第15-18页 |
第二章 罗平花灯进入小学音乐课堂的价值与意义 | 第18-22页 |
第一节 有利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 第18-19页 |
第二节 丰富了学校教育有利于课程资源的拓展 | 第19页 |
第三节 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领略罗平花灯的艺术魅力 | 第19-20页 |
第四节 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 第20页 |
第五节 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 第20-22页 |
第三章 罗平花灯进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研究 | 第22-46页 |
第一节 罗平县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第22-30页 |
一、调查对象与样本的确定 | 第22页 |
二、调查目的 | 第22-23页 |
三、调查内容 | 第23页 |
四、调查的方法与步骤 | 第23-24页 |
五、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24-30页 |
第二节 罗平花灯进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具体设计方案 | 第30-40页 |
一、教学目标 | 第30页 |
二、实施原则 | 第30-31页 |
三、罗平花灯进课堂 | 第31-39页 |
四、交流汇报 | 第39-40页 |
第三节 罗平花灯进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 第40-41页 |
一、丰富了学校的教育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第40页 |
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 第40页 |
三、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第40-41页 |
四、培养了学生对家乡音乐的热爱,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 第41页 |
五、花灯兴趣班创作成果 | 第41页 |
第四节 罗平花灯进入小学音乐课堂存在的问题 | 第41-43页 |
一、农村教师缺乏,罗平花灯进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无法全面开展 | 第41-42页 |
二、缺乏适合学生学习的罗平花灯教材 | 第42页 |
三、对罗平花灯的保护及宣传不到位 | 第42页 |
四、缺乏专门针对教师培训的罗平花灯音乐机构 | 第42页 |
五、学生对民族音乐了解甚少,缺乏对罗平花灯艺术生活的体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难点 | 第42-43页 |
第五节 罗平花灯作为课程资源的探索 | 第43-46页 |
一、笔者对教学内容的探索 | 第43-44页 |
二、笔者对教学方法的探索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附录 | 第50-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