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交通系统论文

基于灰关联模型的高校内共享单车停靠点选址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第10-15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3 国内外研究分析第14-15页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5-18页
        1.3.1 研究主要内容第15-17页
        1.3.2 技术路线图第17-18页
第二章 灰关联选址模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18-28页
    2.1 评价指标选取第18-21页
    2.2 停靠点使用特征第21-22页
        2.2.1 周边建筑物特征及规模第21页
        2.2.2 使用者平均到达时间第21-22页
        2.2.3 停靠点供需满足程度第22页
    2.3 停靠点实施条件第22页
        2.3.1 周边停车条件第22页
        2.3.2 停车占地规模第22页
    2.4 停靠点管理水平第22-23页
    2.5 评价指标的量化第23-27页
    2.6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基于灰关联的多方案评价方法第28-39页
    3.1 灰关联模型第28-34页
        3.1.1 灰色系统理论第28页
        3.1.2 灰色关联分析法第28页
        3.1.3 灰色关联分析相关理论第28-32页
        3.1.4 灰色关联分析运用第32-34页
    3.2 熵值法确定权重系数第34-36页
        3.2.1 熵值法第34-35页
        3.2.2 指标规范化处理第35页
        3.2.3 指标权重计算第35-36页
    3.3 灰关联选址模型应用流程第36-37页
    3.4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四章 数据调查与分析第39-70页
    4.1 调查范围概述第39-43页
        4.1.1 地理位置概况第39页
        4.1.2 功能区域分布第39-40页
        4.1.3 停车区域划分原则第40-42页
        4.1.4 停靠点调查方案第42-43页
    4.2 停靠点周边概况第43-46页
        4.2.1 周边路网现状第43-44页
        4.2.2 周边用地现状第44页
        4.2.3 建筑物规模第44-46页
    4.3 停靠点使用现状第46-53页
        4.3.1 使用目的第49页
        4.3.2 使用频率第49-50页
        4.3.3 到停靠点步行距离第50-51页
        4.3.4 停靠点停放现状第51-53页
    4.4 停靠点实施条件现状第53-61页
        4.4.1 停靠点临近集中可利用空地规模第53-57页
        4.4.2 停靠点服务建筑物配建需求第57-61页
    4.5 停靠点管理水平现状第61-69页
        4.5.1 共享单车停车设施设置现状第64-66页
        4.5.2 管理满意程度第66-68页
        4.5.3 停车存在问题第68-69页
        4.5.4 改善管理措施意见第69页
    4.6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五章 选址模型实例运用第70-88页
    5.1 共享单车停靠点备选方案选定第70-77页
        5.1.1 停靠点选址原则第70-71页
        5.1.2 停靠点选址分区第71页
        5.1.3 停车规模确定第71-74页
        5.1.4 备选方案的选定第74-77页
    5.2 共享单车停靠点灰关联选址模型构建第77-84页
        5.2.1 评价指标量化第77-81页
        5.2.2 模型代入计算第81-82页
        5.2.3 结果输出与分析第82-84页
    5.3 方案决策与现状停靠点对比分析第84-87页
        5.3.1 方案决策第84-86页
        5.3.2 与现状停靠点对比分析第86-87页
    5.4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结论与展望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93页
致谢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群运输通道内高等级道路与轨道交通共线线形设计研究
下一篇:超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温度—静风耦合作用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