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2、“双动两案”模式概述 | 第14-22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2.1.1 教学模式 | 第14页 |
2.1.2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 | 第14-15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2.2.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15-16页 |
2.2.2 学习成效金字塔 | 第16页 |
2.3 “双动两案”模式的实施措施 | 第16-18页 |
2.4 “两案”设计 | 第18-22页 |
2.4.1 学案设计 | 第18-20页 |
2.4.2 教案设计 | 第20-22页 |
3、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实践——以《农业区位因素》为例 | 第22-45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3.2 选择《农业区位因素》内容的缘由 | 第22-23页 |
3.3 《农业区位因素》在“双动两案”模式下的教学实践课例分析 | 第23-40页 |
3.3.1 《农业区位因素》的两案设计 | 第23-34页 |
3.3.2 《农业区位因素》的教学实施策略 | 第34-36页 |
3.3.3 《农业区位因素》的教学活动记录 | 第36-40页 |
3.4 《农业区位因素》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活动记录 | 第40-45页 |
4、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模式的教学效果调查分析 | 第45-53页 |
4.1 两种模式下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调查 | 第45-50页 |
4.1.1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 第45-49页 |
4.1.2 教学体验及访谈调查分析 | 第49-50页 |
4.2 基本结论 | 第50-53页 |
5、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5.1 结论 | 第53页 |
5.2 不足和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