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承诺、职业倦怠对互联网企业基层员工离职意愿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1 文献综述法 | 第11页 |
1.3.2 问卷调查法 | 第11页 |
1.3.3 统计分析法 | 第11-12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2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12-13页 |
2 研究综述 | 第13-21页 |
2.1 组织承诺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2.1.1 组织承诺的定义 | 第13页 |
2.1.2 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 | 第13-15页 |
2.2 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2.2.1 职业倦怠的定义 | 第15-16页 |
2.2.2 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 第16-18页 |
2.3 离职意愿的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2.3.1 离职意愿的定义 | 第18-19页 |
2.3.2 离职意愿的影响因素 | 第19-21页 |
3 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界定 | 第21-25页 |
3.1 社会认知理论 | 第21-22页 |
3.1.1 三元交互决定论 | 第21页 |
3.1.2 自我效能理论 | 第21-22页 |
3.2 社会交换理论 | 第22-24页 |
3.2.1 社会交换 | 第22-23页 |
3.2.2 资源基础论 | 第23-24页 |
3.3 互联网企业基层员工概念界定 | 第24-25页 |
3.3.1 互联网企业概念的界定 | 第24页 |
3.3.2 基层员工概念的界定 | 第24-25页 |
4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 第25-44页 |
4.1 模型构建 | 第25页 |
4.2 研究对象 | 第25页 |
4.3 测量工具 | 第25-28页 |
4.3.1 组织承诺量表 | 第25-26页 |
4.3.2 职业倦怠量表 | 第26-27页 |
4.3.3 离职意愿量表 | 第27-28页 |
4.4 样本分析 | 第28-29页 |
4.5 研究假设 | 第29-30页 |
4.5.1 组织承诺与离职意愿的关系 | 第29页 |
4.5.2 职业倦怠与离职意愿的关系 | 第29-30页 |
4.5.3 组织承诺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 第30页 |
4.6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30-37页 |
4.6.1 因子分析 | 第30-34页 |
4.6.2 信度检验 | 第34-37页 |
4.7 各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7-38页 |
4.7.1 组织承诺的描述性统计 | 第37页 |
4.7.2 职业倦怠的描述性统计 | 第37页 |
4.7.3 离职意愿的描述性统计 | 第37-38页 |
4.8 相关性分析 | 第38-40页 |
4.8.1 持续承诺与离职意愿的相关关系 | 第38页 |
4.8.2 情感承诺与离职意愿的相关关系 | 第38-39页 |
4.8.3 低成就感与离职意愿的相关关系 | 第39页 |
4.8.4 情绪衰竭与离职意愿的相关关系 | 第39-40页 |
4.8.5 组织承诺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关系 | 第40页 |
4.9 回归分析 | 第40-42页 |
4.9.1 组织承诺与离职意愿回归分析 | 第40-41页 |
4.9.2 职业倦怠与离职意愿回归分析 | 第41-42页 |
4.10 实证研究小结 | 第42-44页 |
5 管理建议 | 第44-47页 |
5.1 公司层面 | 第44-45页 |
5.1.1 塑造特色企业文化考核机制 | 第44页 |
5.1.2 完善经济报酬激励机制 | 第44页 |
5.1.3 完善招聘机制 | 第44-45页 |
5.1.4 建立独立沟通渠道,重视人文情怀 | 第45页 |
5.1.5 提升基层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 | 第45页 |
5.2 员工层面 | 第45-47页 |
5.2.1 提升员工持久的可雇佣性 | 第45-46页 |
5.2.2 重视员工职业规划 | 第46页 |
5.2.3 培育学习型员工 | 第46-47页 |
6 研究局限性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A 调查问卷 | 第52-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