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1.1 《世说新语》简介及版本 | 第11-12页 | 
| 1.1.1 《世说新语》简介 | 第11页 | 
| 1.1.2 《世说新语》的版本 | 第11-12页 | 
| 1.2 《世说新语》语言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3 研究意义、方法和目的 | 第15-18页 | 
| 1.3.1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1.3.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6页 | 
| 1.3.3 研究目的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词化理论与运动动词概述 | 第18-28页 | 
| 2.1 词化理论(Lexiconization)介绍 | 第18-21页 | 
| 2.1.1 词化理论的提出 | 第18-19页 | 
| 2.1.2 共时词化和历时词化 | 第19-20页 | 
| 2.1.3 词化模式的类型 | 第20-21页 | 
| 2.2 对词化的研究 | 第21-23页 | 
| 2.3 词化理论在古代汉语研究上的应用 | 第23-24页 | 
| 2.4 运动动词的界定 | 第24-25页 | 
| 2.5 运动动词的提取和分类 | 第25-28页 | 
| 2.5.1 选词原则 | 第25-26页 | 
| 2.5.2 《世说新语》运动动词及其分类 | 第26-27页 | 
| 2.5.3 关于例句的说明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分析性模式的运动动词的词化模式 | 第28-45页 | 
| 3.1 纯粹路径运动动词 | 第28-35页 | 
| 3.1.1 纯粹路径运动动词的概述 | 第28页 | 
| 3.1.2 纯粹路径运动动词的分类 | 第28-35页 | 
| 3.1.3 纯粹路径运动动词的小结 | 第35页 | 
| 3.2 纯粹方式运动动词 | 第35-38页 | 
| 3.2.1 纯粹方式运动动词的概述 | 第35-37页 | 
| 3.2.2 纯粹方式运动动词的编码形式 | 第37页 | 
| 3.2.3 纯粹方式运动动词的小结 | 第37-38页 | 
| 3.3 纯粹致使运动动词 | 第38-44页 | 
| 3.3.1 纯粹致使运动动词的概述 | 第38-42页 | 
| 3.3.2 纯粹致使运动动词的编码形式 | 第42-43页 | 
| 3.3.3 纯粹致使运动动词的小结 | 第43-44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综合性模式的运动动词的词化模式 | 第45-62页 | 
| 4.1 [动体]+[运动]+[路径]([FIGURE]+[MOTION]+[PATH]) | 第45-46页 | 
| 4.2 [方式]+[运动]+[路径]([MANNER]+[MOTION]+[PATH]) | 第46-54页 | 
| 4.2.1 向上类 | 第47-48页 | 
| 4.2.2 向下类 | 第48-49页 | 
| 4.2.3 向前类 | 第49-51页 | 
| 4.2.4 向后类 | 第51-52页 | 
| 4.2.5 向内类 | 第52-53页 | 
| 4.2.6 向外类 | 第53页 | 
| 4.2.7 经过类 | 第53-54页 | 
| 4.3 [运动]+[路径]+[致使]([MOTION]+[PATH+[CAUSE]) | 第54-60页 | 
| 4.3.1 向上类 | 第55-56页 | 
| 4.3.2 向下类 | 第56-57页 | 
| 4.3.3 向前类 | 第57-58页 | 
| 4.3.4 向后类 | 第58页 | 
| 4.3.5 向内类 | 第58-59页 | 
| 4.3.6 向外类 | 第59-60页 | 
| 4.4 [运动]+[背景]+[路径]([MOTION]+[GROUND]+[PATH]) | 第60-61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五章 《世说新语》中几组同义运动动词的比较研究 | 第62-69页 | 
| 5.1 “度、渡 | 第62-64页 | 
| 5.2 “登、凌、上1、升、陟” | 第64-65页 | 
| 5.3 “嫁、适、出6、娶、行2、妻 | 第65-68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结语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附录 | 第74-117页 | 
| 致谢 | 第117-11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