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 1.1 应答词的界定及其类属 | 第12-13页 |
| 1.2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1.3 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 1.4 研究对象、语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1.5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 第2章 俞 | 第19-25页 |
| 2.1 “俞”的语义衍生途径 | 第19页 |
| 2.2 “俞”的使用频率 | 第19-20页 |
| 2.3 “俞”的语法功能 | 第20-21页 |
| 2.4 “俞”的语用功能 | 第21-25页 |
| 2.4.1 “俞”的话语功能 | 第21-23页 |
| 2.4.2 “俞”的话语权势 | 第23-25页 |
| 第3章 唯 | 第25-30页 |
| 3.1 “唯”的语义衍生途径 | 第25页 |
| 3.2 “唯”的使用频率 | 第25-26页 |
| 3.3 “唯”的语法功能 | 第26-27页 |
| 3.4 “唯”的语用功能 | 第27-30页 |
| 3.4.1 “唯”的话语功能 | 第27-29页 |
| 3.4.2 “唯”的话语权势 | 第29-30页 |
| 第4章 善 | 第30-37页 |
| 4.1 “善”的语义衍生途径 | 第30页 |
| 4.2 “善”的使用频率 | 第30-31页 |
| 4.3 “善”的语法功能 | 第31-34页 |
| 4.4 “善”的语用功能 | 第34-37页 |
| 4.4.1 “善”的话语功能 | 第34-35页 |
| 4.4.2 “善”的话语权势 | 第35-37页 |
| 第5章 然 | 第37-43页 |
| 5.1 “然”的语义衍生途径 | 第37页 |
| 5.2 “然”的使用频率 | 第37-38页 |
| 5.3 “然”的语法功能 | 第38-40页 |
| 5.4 “然”的语用功能 | 第40-43页 |
| 5.4.1 “然”的话语功能 | 第40-41页 |
| 5.4.2 “然”的话语权势 | 第41-43页 |
| 第6章 诺 | 第43-49页 |
| 6.1 “诺”的语义衍生途径 | 第43页 |
| 6.2 “诺”的使用频率 | 第43-45页 |
| 6.3 “诺”的语法功能 | 第45-46页 |
| 6.4 “诺”的语用功能 | 第46-49页 |
| 6.4.1 “诺”的话语功能 | 第46-47页 |
| 6.4.2 “诺”的话语权势 | 第47-49页 |
| 第7章 可 | 第49-54页 |
| 7.1 “可”的语义衍生途径 | 第49页 |
| 7.2 “可”的使用频率 | 第49-51页 |
| 7.3 “可”的语法功能 | 第51-52页 |
| 7.4 “可”的语用功能 | 第52-54页 |
| 7.4.1 “可”的话语功能 | 第52-53页 |
| 7.4.2 “可”的话语权势 | 第53-54页 |
| 第8章 是 | 第54-57页 |
| 8.1 “是”的语义衍生途径 | 第54页 |
| 8.2 “是”的使用频率 | 第54-55页 |
| 8.3 “是”的语法功能 | 第55-56页 |
| 8.4 “是”的语用功能 | 第56-57页 |
| 8.4.1 “是”的话语功能 | 第56页 |
| 8.4.2 “是”的话语权势 | 第56-57页 |
| 第9章 上古汉语7个肯定应答词的异同 | 第57-67页 |
| 9.1 7个肯定应答词的使用频率比较 | 第57-59页 |
| 9.2 7个应答词语法功能的区别及其原因 | 第59-62页 |
| 9.3 7个肯定应答词的语用功能差异及其原因 | 第62-67页 |
| 9.3.1 7个肯定应答词话语功能的差异及其原因 | 第62-64页 |
| 9.3.2 7个肯定应答词话语话语权势分布差异及原因 | 第64-67页 |
| 结语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附录 | 第71-14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44-145页 |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4-145页 |
| 致谢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