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大肠杆菌O157:H | 第12-14页 |
1.1.1 大肠杆菌O157:H7的生物学特性 | 第12页 |
1.1.2 大肠杆菌O157:H7的传播途径与流行现状 | 第12-13页 |
1.1.3 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方法 | 第13-14页 |
1.2 沙门氏菌 | 第14-17页 |
1.2.1 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4-15页 |
1.2.2 沙门氏菌的的传播途径与流行现状 | 第15页 |
1.2.3 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 | 第15-17页 |
1.3 转录组测序技术 | 第17-19页 |
1.3.1 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发展 | 第17-18页 |
1.3.2 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的应用 | 第18-19页 |
1.4 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9-23页 |
1.4.1 立项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1.4.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大肠杆菌O157:H7和沙门氏菌免疫磁珠富集体系的构建 | 第23-31页 |
2.1 前言 | 第23页 |
2.2 材料与仪器 | 第23-25页 |
2.2.1 菌株 | 第23页 |
2.2.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3-24页 |
2.2.3 主要仪器 | 第24-25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2.3.1 免疫磁珠的制备 | 第25页 |
2.3.2 菌悬液制备 | 第25页 |
2.3.3 免疫磁珠制备及富集菌液的条件优化 | 第25-27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2.4.1 抗体最适添加量 | 第27页 |
2.4.2 免疫磁珠最适添加量 | 第27-28页 |
2.4.3 免疫磁珠与菌液最佳反应时间 | 第28-29页 |
2.4.4 免疫磁珠的捕获率 | 第29页 |
2.4.5 背景菌对免疫磁珠捕获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对虾中大肠杆菌O157:H7和沙门氏菌IMS-RealtimePCR检测法的建立 | 第31-40页 |
3.1 前言 | 第31页 |
3.2 材料与仪器 | 第31-33页 |
3.2.1 菌株 | 第31-32页 |
3.2.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32页 |
3.2.3 主要仪器 | 第32-33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3.3.1 实时荧光PCR检测 | 第33页 |
3.3.2 IMS-RealtimePCR方法特异性 | 第33-34页 |
3.3.3 IMS-RealtimePCR方法灵敏度 | 第34页 |
3.3.4 IMS-RealtimePCR方法稳定性评估 | 第34页 |
3.3.5 实际样品检测 | 第34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4-39页 |
3.4.1 IMS-RealtimePCR方法的特异性 | 第34-35页 |
3.4.2 IMS-RealtimePCR方法的检测限 | 第35-37页 |
3.4.3 IMS-RealtimePCR方法的稳定性评估 | 第37-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冷胁迫下大肠杆菌O157:H7的应答机制研究 | 第40-62页 |
4.1 前言 | 第40页 |
4.2 材料与仪器 | 第40-41页 |
4.2.1 菌株 | 第40页 |
4.2.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40-41页 |
4.2.3 主要仪器 | 第41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1-46页 |
4.3.1 样品制备 | 第41页 |
4.3.2 总RNA提取 | 第41-42页 |
4.3.3 RNA质量检测 | 第42页 |
4.3.4 测序文库构建 | 第42-43页 |
4.3.5 数据处理 | 第43-44页 |
4.3.6 数据分析 | 第44-46页 |
4.3.7 荧光定量反转录PCR(qRT-PCR)验证 | 第46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46-60页 |
4.4.1 样品RNA质量检测 | 第47-48页 |
4.4.2 测序结果与分析 | 第48-52页 |
4.4.3 qRT-PCR验证 | 第52-53页 |
4.4.4 耐冷胁迫机制探究 | 第53-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一、结论 | 第62页 |
二、创新点 | 第62-63页 |
三、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8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附件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