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技术理论与方法论文--作曲理论论文

郭文景合唱交响曲《蜀道难》的创作技法研究

论文摘要第4页
绪论第7-9页
第一章 创作概述第9-12页
    第一节 作曲家简介及其创作风格探究第9-10页
        一、作曲家生平简介第9页
        二、创作风格探究第9-10页
    第二节 诗歌《蜀道难》的文本分析第10-11页
    第三节 交响乐《蜀道难》的创作简述第11-12页
第二章 音高特征第12-37页
    第一节 四川传统戏曲与四川民间音乐对作品音高材料的影响第12-16页
        一、川剧高腔第12-13页
        二、四川民间音乐第13-16页
            (一) 四川山歌第13-14页
            (二) 劳动号子第14-16页
        三、四川方言对于该作品音调的影响第16页
    第二节 音高材料第16-28页
        一、核心音高材料在横向线条中的运用第17-27页
            (一) 核心音高材料在乐队中的运用第19-24页
            (二) 核心音高在人声部分的运用第24-27页
        二、全音阶第27-28页
    第三节 纵向和声的运用第28-34页
        一、二度叠置的和声结构第28-30页
        二、三全音和声结构第30-31页
        三、以核心音高材料构成的和声结构第31-32页
        四、双调性和多调性的体现第32-34页
    第四节 声乐与乐队的音高关系第34-37页
        一、统一关系第34-35页
        二、分离与统一相结合的关系第35-37页
第三章 结构特点第37-47页
    第一节 曲式结构第37-44页
    第二节 诗歌结构与曲式结构的关系第44-47页
第四章 音响特征第47-79页
    第一节 织体形态第47-56页
        一、同质性织体第47-51页
        二、异质性织体第51-56页
            (一) 模仿性复调织体第52-53页
            (二) 对比性复调织体第53-54页
            (三) 旋律加伴奏型织体第54-55页
            (四) 微复调织体第55-56页
        三、织体的结构力第56页
    第二节 地域性音乐素材对音响的影响第56-57页
        一、四川方言对咬字的影响第57页
        二、滑音与颤音的运用第57页
            (一) 关于“润腔”第57页
            (二) 滑音与颤音音色第57页
    第三节 声乐部分的音响特点第57-62页
        一、音色唱腔第58页
        二、音区特点第58-59页
        三、曲调类型第59-61页
            (一) 抒情性风格第59页
            (二) 朗诵性风格第59-60页
            (三) 抒情性与朗诵性相结合第60页
            (四) 念白第60-61页
        四、演唱形式第61-62页
        五、声部安排第62页
        六、唱词的设计第62页
    第四节 乐队部分的音响处理第62-74页
        一、音色因素的分类第63-64页
            (一) 常规音色第63页
            (二) 非常规音色第63-64页
        二、配器方式第64-74页
            (一) 纯音色组合第64-66页
            (二) 混合音色第66-68页
            (三) 功能分组第68-69页
            (四) 混响法第69-72页
            (五) 回声法第72-74页
    第五节 声乐与乐队在音响上的相互关系第74-79页
        一、旋律与伴奏的方式第74-75页
        二、呼应的方式第75-76页
        三、分离的方式第76-77页
        四、融合的方式第77-78页
        五、对比与统一相结合第78-79页
总结第79-81页
结语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3页
后记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英汉名名复合词语义构建对比研究
下一篇:论雷斯皮基《罗马喷泉》音响结构中的配器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