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导论 | 第13-23页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一) 国外有关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研究 | 第16页 |
(二) 国内有关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研究 | 第16-18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一) 消费文化 | 第18页 |
(二) 社会责任感 | 第18-19页 |
(三) 青少年社会责任感 | 第19页 |
四、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第19-20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20-23页 |
(一) 研究创新 | 第20-21页 |
(二) 研究不足 | 第21-23页 |
第一章 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理论蕴涵 | 第23-29页 |
一、责任的内涵 | 第23-24页 |
二、责任与义务的概念辨析 | 第24-25页 |
三、责任感的内涵与结构 | 第25-26页 |
四、社会责任感的内涵与外延 | 第26-29页 |
第二章 消费文化: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养成的时代境遇 | 第29-41页 |
一、消费文化:内涵与特征 | 第29-33页 |
(一) 消费文化的内涵 | 第29-31页 |
(二) 消费文化的特征 | 第31-33页 |
二、消费文化对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影响 | 第33-41页 |
(一) 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契机 | 第33-34页 |
(二) 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困境 | 第34-41页 |
第三章 消费文化中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成因 | 第41-67页 |
一、消费文化中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现实表现 | 第41-62页 |
(一) 被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 | 第41-45页 |
(二) 消费文化中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总体状况 | 第45-59页 |
(三) 消费文化中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 | 第59-62页 |
二、消费文化中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 第62-67页 |
(一) 消费文化的不良影响 | 第62-63页 |
(二) 学校对消费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特别是消费教育中的责任问题关注不足 | 第63-64页 |
(三) 青少年群体自身的特点 | 第64-65页 |
(四) 家庭消费教育的欠缺 | 第65-67页 |
第四章 消费文化中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教育策略 | 第67-83页 |
一、转变德育理念:关注消费教育中的责任话题 | 第67-69页 |
二、确立消费文化中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总体目标 | 第69-74页 |
(一) 权责意识与消费理性 | 第69-70页 |
(二) 社会同情心与公共精神 | 第70-72页 |
(三) 民族身份认同与民族文化认同 | 第72-74页 |
三、围绕社会责任感核心素养体系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 | 第74-77页 |
(一) 法律教育与消费责任教育 | 第75页 |
(二) 社会同情心教育与公共精神教育 | 第75-76页 |
(三) 历史文化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 第76-77页 |
四、注重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教育途径与对策的有效落实 | 第77-81页 |
(一) 遵循社会责任感教育机制,渗透价值引导 | 第77-79页 |
(二) 丰富现有德育课程的显性资源:促进责任认知的发展 | 第79页 |
(三) 开展多样的主题活动:隐性合理消费观和生活价值观的引导 | 第79-80页 |
(四) 参与社会实践:发展社会同情心和公共精神 | 第80页 |
(五) 构建人人参与的班级生活:推动社会责任感养成 | 第80-81页 |
五、优化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消费环境 | 第81-83页 |
(一) 强调家庭消费教育的正确引导 | 第81-82页 |
(二) 营造良好的社会消费文化环境 | 第82-83页 |
结语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附录 | 第89-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