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作业有效性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1 地理学习的需要 | 第11页 |
1.3.2 有效教学的需要 | 第11页 |
1.3.3 学生发展的需要 | 第11-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5 研究问题 | 第14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6.1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1.6.2 问卷调查法 | 第14-15页 |
1.6.3 比较分析法 | 第15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附图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初中地理作业有效性及其现状 | 第18-34页 |
2.1 地理作业有效性的涵义 | 第18-19页 |
2.1.1 作业 | 第18页 |
2.1.3 有效作业 | 第18-19页 |
2.2 有效作业的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2.2.1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9页 |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19-20页 |
2.2.3 多元智能理论 | 第20页 |
2.3 初中地理作业有效性的现状 | 第20-31页 |
2.3.1 问卷编制 | 第20-21页 |
2.3.2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2.3.3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21-31页 |
2.4 影响地理作业有效性的因素 | 第31-34页 |
第三章 提高初中地理作业有效性理论研究 | 第34-40页 |
3.1 初中有效地理作业应遵循的原则 | 第34-35页 |
3.1.1 层次性原则 | 第34页 |
3.1.2 探究性原则 | 第34页 |
3.1.3 生活性原则 | 第34-35页 |
3.1.4 灵活性原则 | 第35页 |
3.2 地理作业的类型 | 第35-37页 |
3.2.1 课前书面性作业 | 第36页 |
3.2.2 课堂口头性作业 | 第36页 |
3.2.3 课后探究实践性作业 | 第36-37页 |
3.3 新课程对地理作业评价的要求 | 第37页 |
3.4 地理作业评价和反馈的功能 | 第37-40页 |
3.4.1 诊断功能 | 第37页 |
3.4.2 改进功能 | 第37-38页 |
3.4.3 激励功能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初中地理作业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 第40-62页 |
4.1 基本概括 | 第40页 |
4.2 传统上对作业“滔滔黄河”的实践 | 第40-46页 |
4.3 有效作业“滔滔黄河”的实践 | 第46-56页 |
4.3.1 课前书面性作业 | 第46-49页 |
4.3.2 课堂口头性作业 | 第49-51页 |
4.3.3 课后书面性与探究实践性作业 | 第51-56页 |
4.4 对作业“滔滔黄河”的有效性对比分析 | 第56-59页 |
4.4.1 作业的布置和设计 | 第56-57页 |
4.4.2 作业的批改和矫正 | 第57-58页 |
4.4.3 作业的评价和反馈 | 第58-59页 |
4.5 提高初中地理作业有效性的建议 | 第59-62页 |
4.5.1 合理布置作业,明确作业要求 | 第59页 |
4.5.2 精心设计作业,提高学习效率 | 第59-60页 |
4.5.3 及时矫正作业,动态生成评价 | 第60页 |
4.5.4 加强管理作业,促进学生进步 | 第60-6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 第62-64页 |
5.1 结论 | 第62-63页 |
5.2 反思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附录1 | 第66-68页 |
附录2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