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关于生成性资源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生成性资源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2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性资源的内涵、类型及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 第16-22页 |
2.1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性资源的内涵 | 第16-17页 |
2.1.1 课程资源的内涵 | 第16页 |
2.1.2 生成性资源的内涵 | 第16-17页 |
2.1.3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性资源的内涵 | 第17页 |
2.2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性资源的类型 | 第17-19页 |
2.2.1 偶发型资源 | 第18页 |
2.2.2 错误型资源 | 第18页 |
2.2.3 差异型资源 | 第18-19页 |
2.2.4 疑问型资源 | 第19页 |
2.3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性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 第19-22页 |
2.3.1 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 第19-20页 |
2.3.2 促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 第20页 |
2.3.3 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化成长 | 第20-21页 |
2.3.4 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动展开 | 第21-22页 |
第3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论基础、原则及其特征 | 第22-30页 |
3.1 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3.1.1 教育学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3.1.2 心理学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3.1.3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 第24页 |
3.2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 第24-26页 |
3.2.1 开放性原则 | 第24-25页 |
3.2.2 真实性原则 | 第25页 |
3.2.3 有效性原则 | 第25-26页 |
3.2.4 实践性原则 | 第26页 |
3.2.5 创造性原则 | 第26页 |
3.3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性资源利用的特征 | 第26-30页 |
3.3.1 不确定性 | 第26-27页 |
3.3.2 关联性 | 第27页 |
3.3.3 创新性 | 第27页 |
3.3.4 差别性 | 第27-28页 |
3.3.5 开放性 | 第28-30页 |
第4章 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0-36页 |
4.1 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30-32页 |
4.1.1 开发与利用意识淡薄,开发与利用能力欠缺 | 第30页 |
4.1.2 开发与利用过于随意,课堂生成性资源严重流失 | 第30-31页 |
4.1.3 课堂教学模式化,对生成性资源的利用形式单一 | 第31-32页 |
4.1.4 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不统一,重预设轻生成 | 第32页 |
4.2 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2-36页 |
4.2.1 传统功利主义教学观念的影响 | 第32-33页 |
4.2.2 机械预设导致课堂教学模式化、封闭化 | 第33页 |
4.2.3 没有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 第33-34页 |
4.2.4 教师专业水平和能力的限制 | 第34-36页 |
第5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 第36-44页 |
5.1 转变观念,提升自身修养 | 第36-37页 |
5.1.1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 第36页 |
5.1.2 加强教师的职业素养 | 第36-37页 |
5.1.3 加强教师的知识修养 | 第37页 |
5.2 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生成性资源 | 第37-40页 |
5.2.1 开发和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 | 第38页 |
5.2.2 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 | 第38-39页 |
5.2.3 开发和利用学生的疑问资源 | 第39-40页 |
5.2.4 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 | 第40页 |
5.3 弹性“预设”促“生成” | 第40-42页 |
5.3.1 充分了解学生 | 第40页 |
5.3.2 创设教学情境 | 第40-41页 |
5.3.3 留出弹性空间 | 第41页 |
5.3.4 设计应对预案 | 第41-42页 |
5.4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做好教学反思 | 第42-44页 |
5.4.1 总结成功点 | 第42页 |
5.4.2 反思失误点 | 第42页 |
5.4.3 捕捉生长点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