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5页 |
1.1 虾青素 | 第13-15页 |
1.1.1 虾青素的理化性质 | 第13页 |
1.1.2 虾青素的应用价值 | 第13-15页 |
1.2 虾青素的合成方法 | 第15-19页 |
1.2.1 虾青素的化学合成方法 | 第15-16页 |
1.2.2 天然提取法 | 第16页 |
1.2.3 生物发酵法 | 第16-19页 |
1.3 β-carotene酮酶和β-carotene羟化酶 | 第19-21页 |
1.4 合成生物学 | 第21-22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25页 |
1.5.1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 第22-24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虾青素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筛选 | 第25-5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42页 |
2.1.1 菌株与质粒 | 第25-26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6-27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7页 |
2.1.4 培养基 | 第27-28页 |
2.1.5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28-29页 |
2.1.6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29-42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42-51页 |
2.2.1 不同来源的crtW, crtZ基因序列分析 | 第42页 |
2.2.2 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42-44页 |
2.2.3 目的基因片段间的连接 | 第44-45页 |
2.2.4 pCA12载体的双酶切结果 | 第45-46页 |
2.2.5 重组载体的鉴定结果 | 第46页 |
2.2.6 crtW-crtZ的诱导表达及SDS-PAGE分析 | 第46-47页 |
2.2.7 在MVA途径菌株中异源表达不同来源的crtW-crtZ对虾青素产量的影响 | 第47-49页 |
2.2.8 温度对虾青素积累的影响 | 第49-51页 |
第三章 虾青素合成途径的优化改造 | 第51-70页 |
引言 | 第51-52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52-53页 |
3.1.1 菌种与质粒 | 第52页 |
3.1.2 试剂与仪器 | 第52-53页 |
3.1.3 培养基 | 第53页 |
3.1.4 溶液的配制 | 第5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3-61页 |
3.2.1 目的基因簇(crtW-crtZ)的合成 | 第53-54页 |
3.2.2 对载体进行酶切处理 | 第54页 |
3.2.3 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 | 第54页 |
3.2.4 连接体系的转化与鉴定 | 第54页 |
3.2.5 重组菌株的构建 | 第54-55页 |
3.2.6 重组菌株的诱导表达及生物转化 | 第55页 |
3.2.7 不同拷贝数报告质粒的重组菌株的虾青素提取与测定 | 第55页 |
3.2.8 利用CRISPR方法整合idi基因 | 第55-6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1-70页 |
3.3.1 目的基因簇(crtW-crtZ)的扩增结果 | 第61页 |
3.3.2 载体的酶切处理结果 | 第61-62页 |
3.3.3 目的基因簇与载体连接的鉴定结果 | 第62-63页 |
3.3.4 不同拷贝数报告质粒的重组菌株的虾青素提取与测定结果 | 第63-65页 |
3.3.5 CRISPR方法中idi基因,119启动子,终止子的扩增结果 | 第65页 |
3.3.6 idi基因表达框的拼接结果 | 第65页 |
3.3.7 表达载体T~*的双酶切结果 | 第65-66页 |
3.3.8 打靶片段的扩增结果 | 第66页 |
3.3.9 整合idi基因的验证结果 | 第66-67页 |
3.3.10 过表达idi重组菌株的虾青素提取与测定结果 | 第67-70页 |
第四章 重组菌株的高密度培养 | 第70-7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2页 |
4.1.1 菌种 | 第70页 |
4.1.2 培养基 | 第70页 |
4.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70页 |
4.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70页 |
4.1.5 实验方法 | 第70-72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72-78页 |
4.2.1 阿拉伯糖诱导剂浓度的优化 | 第72-73页 |
4.2.2 诱导时间的优化 | 第73-74页 |
4.2.3 诱导温度的优化 | 第74-75页 |
4.2.4 发酵罐高密度培养 | 第75-7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8-80页 |
第六章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9页 |
附录 | 第89-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