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1.1 燃油深度脱硫的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1.2 脱硫技术进展 | 第9-12页 |
1.2.1 加氢脱硫 | 第9-10页 |
1.2.2 氧化脱硫 | 第10-11页 |
1.2.3 萃取脱硫 | 第11页 |
1.2.4 生物脱硫 | 第11-12页 |
1.2.5 吸附脱硫 | 第12页 |
1.3 吸附剂的种类 | 第12-14页 |
1.3.1 活性炭 | 第12页 |
1.3.2 金属氧化物 | 第12-13页 |
1.3.3 沸石分子筛 | 第13页 |
1.3.4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 第13-14页 |
1.4 吸附脱硫机理 | 第14-16页 |
1.4.1 物理吸附 | 第14页 |
1.4.2 化学吸附 | 第14-15页 |
1.4.3 π络合吸附 | 第15-16页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18-24页 |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18-19页 |
2.1.1 实验药品 | 第18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18-19页 |
2.2 吸附剂的表征 | 第19-21页 |
2.2.1 X射线衍射(XRD) | 第19-20页 |
2.2.2 场发射扫描电镜(SEM) | 第20页 |
2.2.3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 | 第20页 |
2.2.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0页 |
2.2.5 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 | 第20页 |
2.2.6 等离子电感耦合分析(ICP) | 第20页 |
2.2.7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 第20-21页 |
2.2.8 比表面积分析(BET) | 第21页 |
2.3 吸附脱硫实验 | 第21-22页 |
2.3.1 模拟油的配制 | 第21页 |
2.3.2 静态吸附脱硫实验 | 第21-22页 |
2.3.3 动态吸附脱硫实验 | 第22页 |
2.4 硫含量的检测及计算 | 第22-23页 |
2.5 吸附等温线模型 | 第23-24页 |
2.5.1 Langmuir等温线模拟 | 第23页 |
2.5.2 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硅铝比对Cu(Ⅰ)-FAU吸附剂吸附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24-39页 |
3.1 吸附剂的制备 | 第24-25页 |
3.2 吸附剂脱硫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3.2.1 铜氨溶液浓度对Cu负载量的影响 | 第25页 |
3.2.2 离子交换时间对TP吸附的影响 | 第25-26页 |
3.2.3 还原温度对TP吸附量的影响 | 第26页 |
3.3 吸附剂的表征 | 第26-31页 |
3.3.1 XRD分析 | 第27-28页 |
3.3.2 元素含量分析 | 第28-29页 |
3.3.3 BET分析 | 第29-30页 |
3.3.4 HRTEM分析 | 第30-31页 |
3.3.5 SEM分析 | 第31页 |
3.4 吸附脱硫实验 | 第31-36页 |
3.4.1 静态吸附脱硫实验 | 第31-34页 |
3.4.2 动态吸附脱硫实验 | 第34-36页 |
3.5 吸附剂的再生 | 第36-3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UiO-66-SO_3Ag吸附剂的制备及吸附脱硫性能研究 | 第39-51页 |
4.1 吸附剂的制备 | 第39-40页 |
4.1.1 UiO-66的制备 | 第39页 |
4.1.2 UiO-66-SO_3H的制备 | 第39-40页 |
4.1.3 UiO-66-SO_3Ag的制备 | 第40页 |
4.2 吸附剂脱硫性能的影因素 | 第40-42页 |
4.2.1 硝酸银溶液浓度对TP吸附的影响 | 第40-41页 |
4.2.2 离子交换次数对TP吸附的影响 | 第41-42页 |
4.3 吸附剂的表征 | 第42-48页 |
4.3.1 XRD分析 | 第42-44页 |
4.3.2 FT-IR分析 | 第44页 |
4.3.3 BET分析 | 第44-46页 |
4.3.4 SEM分析 | 第46-47页 |
4.3.5 EDS分析 | 第47-48页 |
4.4 吸附脱硫性能测试 | 第48-49页 |
4.5 吸附剂的再生 | 第4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多孔级H-UiO-66-SO_3Ag吸附剂的制备及吸附脱硫性能研究 | 第51-66页 |
5.1 吸附剂的制备 | 第52-53页 |
5.1.1 H-UiO-66-SO_3H的制备 | 第52页 |
5.1.2 H-UiO-66-SO_3Ag的制备 | 第52-53页 |
5.2 吸附剂脱硫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53-55页 |
5.2.1 模板剂引入比例对TP吸附的影响 | 第53页 |
5.2.2 硝酸银溶液浓度对TP吸附的影响 | 第53-54页 |
5.2.3 离子交换次数对TP吸附的影响 | 第54-55页 |
5.3 吸附剂的表征 | 第55-62页 |
5.3.1 XRD分析 | 第55-56页 |
5.3.2 FT-IR分析 | 第56-57页 |
5.3.3 BET分析 | 第57-59页 |
5.3.4 SEM分析 | 第59-60页 |
5.3.5 EDS分析 | 第60-61页 |
5.3.6 TEM分析 | 第61-62页 |
5.4 吸附脱硫性能测试 | 第62-63页 |
5.4.1 H-UiO-66-SO_3Ag对TP的吸附 | 第62-63页 |
5.4.2 H-UiO-66-SO_3Ag对BT的吸附 | 第63页 |
5.5 吸附剂的再生 | 第63-6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75页 |